
央視網消息:今年市場反復震蕩,機構投資者的業績也出現較大波動。今年發展迅猛的量化私募基金,9月份以來出現一波明顯的業績回撤。近日,幻方、明汯等多家百億級量化私募通告,將不再向客戶提供預估凈值推送服務。理由是,預估凈值在準確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存在瑕疵,這進一步引發了業內對其業績波動的關注。
今年前3個季度,在市場風格和行業輪動加快的背景下,量化策略投資基金業績亮麗,規模擴容提速,不僅量化私募總規模在三季度已達1.45萬億,同期末公募量化產品規模也達近2500億元。但從9月中旬開始到11月中旬,大部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量化策略投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和回撤。
而近期量化私募基金更是處在風口浪尖,回撤壓力之下,年內已經有近10家量化私募發布暫停募集的公告。
業內人士解釋稱,量化策略有策略容量限制,規模的快速增長使得部分模型短期承受較大壓力,在缺乏穩定對沖工具的背景下,量化對沖產品較難獲取“低回撤”風險回報。
新聞鏈接:量化投資
展開全文量化投資,是指通過數量化模型,建立科學投資體系以獲取收益。量化投資最鮮明特征就是模型,也就是說,所有決策都是依據模型做出的。比如,按照行業配置模型確定超配或低配的行業、依靠股票模型挑選股票。每一次決策,都要通過數字程序運行模型,而不是憑感覺。這樣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弱點,比如投資中易犯的貪婪、恐懼、僥幸等心理。
模型并非萬能 量化投資不可“神化”
量化投資,在海外已經占據極大比例規模,最近幾年也逐步為中國投資者所熟悉。但是,模型并不是萬能的,專業人士認為,量化投資不可“神化”,那么應該怎樣客觀看待量化投資的優點和風險呢?
周倓是北京一家中小型量化私募的創始人,公司最早為金融機構搭建場內期權的交易平臺,隨后逐步研發自己的策略模型后才開始發行產品,他認為量化行業和技術的發展本身會對金融市場的定價有效性做出貢獻。
自2010年滬深300股指期貨推出以來,量化投資在中國已有超10年的歷史,國內百億以上量化私募目前已有26家。宋星馳所在的機構去年躋身百億量化私募序列后,規模在今年進一步擴張。但他認為去年中國量化私募平均超額收益在20%左右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歷史紅利,超額收益下滑是不可避免的,聚焦于少數策略一味追逐業績并不可取,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