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近日發布推薦性國家標準《食用調和油》(GB/T40851-2021)(以下簡稱新標準),新標準充分考慮到我國實際國情,針對目前市場上存在的食用調和油配比等問題,設置了一致性比例指標,并要求企業建立可追溯性體系,對促進建立透明規范的消費環境和市場秩序,加強我國食用調和油市場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性,任何單位均有權決定是否采用。推薦性標準一經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納入經濟合同中,就成為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技術依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性。新標準將于2022年6月1日實施。
原料油名稱比例要標注
食用調和油是我國小包裝食用植物油中的主要產品,每年消費量約600萬噸左右,占小包裝油脂總量1100萬噸的一半。據統計,金龍魚、福臨門、魯花、多力、長壽花、西王、九三、海獅等品牌的食用調和油產品均占其所有植物油總銷量的40%。這一類型產品遍及我國城鄉的大小超市和農貿市場,備受消費者青睞。
然而,食用調和油配比之爭、調和油產品冠名不規范等問題一直存在。標準起草組通過市場調研發現,在各地超市和農貿市場上,以棉籽油產品銷售的小包裝商品很少,均以散裝植物油的方式流通,作為調和油的原料流向食用調和油生產企業,但市場上銷售的各類食用調和油產品的標簽配料中,卻很少標識。
目前,食用調和油所用食用原料油有植物油、動物油和新食品原料。新標準適用于兩種或兩種以上單品種食用植物油為原料調配制成的食用調和油。
現行《食用調和油》(SB/T10292-1998)標準是原國內貿易部1998年頒布的行業標準。該標準沒有對產品的原料油含量(比例)或各種脂肪酸組成標識作出明確規定。而早于新標準的GB2716-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已于2018年12月底正式實施,明確了“食用植物調和油的標簽標識應注明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在標簽方面,新標準與GB2716基本保持了一致。新標準規定,食用調和油的產品名稱只能標識為“食用調和油”“食用植物調和油”,名稱不得更改。新標準還規定包裝產品和散裝產品還應在包裝或隨行文件上標識下列內容:各種食用原料油的名稱和比例;產品中大于2%脂肪酸組成的名稱和含量(總脂肪酸的質量分數);轉基因食品的標識應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食用原料油中,只要有一種油是采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就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標簽中標識。
記者近日走訪市場發現,目前市場上食用調和油產品基本都標注了各種食用原料油的名稱和比例,比如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品牌。不過,目前產品執行標準多是廠家自己制定的企業標準。
增加一致性比例要求
在質量指標方面,新標準總體與現行的單品種植物油產品的國家標準質量指標基本一致。新標準規定,食用調和油的質量要求不再分類別或等級,設置氣味、滋味、色澤、透明度、水分及揮發物、不溶性雜質、酸價、過氧化值、飽和脂肪酸含量、反式脂肪酸和食用調和油比例一致性等9個質量指標,其中飽和脂肪酸限量≤25%。另外,針對植物油精煉過程中的反式脂肪酸安全問題,新標準也進行了限定。
目前,食用調和油市場上存在各種植物油混合后難以識別、標簽不真實標注配料等現象。“油摻油鬼都愁”,市場上標注的各種油配比是否名副其實?有沒有相應的檢驗方法呢?
展開全文標準起草組表示,比例一致性檢驗沒有現行的國家、行業標準,但這一指標是評價食用調和油的關鍵指標。新標準中,食用調和油比例一致性檢驗通過引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方法和規范性附錄相結合的方式,研究、驗證并建立檢驗方法。
據介紹,新標準中食用調和油比例一致性的設置是按照食用調和油商品所標識的比例,規范實驗室樣品的制備,按照GB5009.16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脂肪酸的測定》中歸一化法檢驗。經核算,符合GB2716-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中食用原料油比例標識的真實性。比例一致性是指產品測定的脂肪酸組成與按產品標識的單品種食用植物油配方比例計算獲得的理論(或制備的實驗室樣品測定)的脂肪酸組成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原料油要可追溯
新標準除了增加一致性比例要求外,還設置了有關產品可追溯性的內容,要求企業建立產品追溯體系,留存生產所用的各種單品種食用植物油和對應加工的食用調和油樣品,為市場流通的食用調和油商品組分真實性判定提供佐證。
新標準要求,每一個生產批次的食用調和油為追溯單元,追溯信息記錄按《食品追溯 信息記錄要求》(GB/T37029)執行,每個生產批次所用的各種食用原料油和對應加工的食用調和油(包括食用植物調和油)均應封樣留存,記錄質量等級和加工工藝信息,并要求溯源樣品保存存儲期不得低于本批次產品的保質期,便于佐證市場流通的食用調和油商品。
新標準還規定,食用原料油標識允許相對誤差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標準等解讀材料執行,即當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許相對誤差為±10%;對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許相對誤差為±5%(除食用植物調和油之外的其他食用調和油參照執行)。
國家糧食儲備局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原高級工程師蔣新正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從生物化學的角度說,植物油混合后監測難度大,目前的技術可以檢測出油的品種,但是定量分析較難,建立可追溯體系,可從源頭采購環節監測企業原料進口情況,并對企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督。
何東平表示,企業首先要有自我約束,規范從原料采購到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對產品進行留樣檢測。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興國表示,如實標注各種油的比例,有助于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新標準的貫徹實施,對于規范食用調和油市場,提高食用調和油食用安全和營養水平,指導企業生產發展,提高食用調和油產業化、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