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見的調味醬
香菇醬
香菇醬是以香菇為主要原料,再配以黃豆醬、調和油、五香粉、姜、鹽、白砂糖等配料調和而成的即食調味品。可搭配各類中西點心、粉面、粥品、米飯、日本壽司等。所以,高1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1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聯合國糧油會提出'一葷、一素、一菇”健康飲食習慣后,菇類即食產品越來越多,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香菇醬產品有:百山祖香菇醬、仲景香菇醬等等。
辣椒醬
辣椒醬是以辣椒為主要原料,然后加入蒜(根據辣椒的多少和個人喜好)、醋、香油調好。放入玻璃瓶隨吃隨取,可以涼拌菜啊,面條啊,炒菜的作料啊,什么都行。
番茄醬
番茄醬是鮮番茄的醬狀濃縮制品。呈鮮紅色醬體,具番茄的特有風味,是一種富有特色的調味品,一般不直接入口。番茄醬由成熟紅番茄經破碎、打漿、去除皮和籽等粗硬物質后,經濃縮、裝罐、殺菌而成。(三)調味醬產業統計情況近三年,調味醬產業的產量與同比增長率也是逐年提升的。番茄醬常用作魚、肉等食物的烹飪佐料,是增色、添酸、助鮮、郁香的調味佳品。雞精招商介紹番茄醬的運用,是形成港粵菜風味特色的一個重要調味內容。
沙拉醬
沙拉醬,起源于位于地中海的米諾卡島,使用大量雞蛋和油制作成,這種醬汁在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來已久。沙拉醬的消耗量持續增加,而且在近期內更為顯著,特別是在年輕人之中,很多愛好者忍不住他們所有的食物中添加沙拉醬,包括那些已經調理好的菜肴。他們被稱為“mayora”。市場上供應的味精,谷氨酸鈉含量分為80%、85%、90%、95%或99%不等。這是一個新造的詞句,結合了沙拉醬的前面幾個字母,以及英語字尾-er或-or,如同駕駛人(driver)或參觀者(visitor)這兩個單字一樣。
味精使用方法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肴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強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堿性原料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菜快炒好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沒有鮮味。
6.注意投放溫度,味精在120℃的高溫時會變成焦谷氨酸鈉,會失去鮮味和營養,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時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70~80℃,此時鮮味濃。
7.注意投放時間,1好在湯菜出鍋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與原料同時投入或烹調中途加入,腌菜時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適量,就科學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過量,容易導致肥胖。
9.3個月內的嬰兒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過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
味精怎么選大有講究
選味精要看清谷氨酸鈉含量
在所有有關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中,大家在意的無疑是“味精會致病”的說法,尤其是在疾病越來越高發的當下,一句話的威懾力極大。那么,味精與疾病到底有沒有關系?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這種物質本身是不致病的,但如果使用不當的話,就有可能會致病。關鍵就在于烹飪方法是否正確。谷氨酸鈉在超過120℃的高溫環境中會變成焦谷氨酸鈉,而焦谷氨酸鈉可能致病。中國飲食文化以儒家文化和哲學思想為根基,追求“五味調和”,講究藝術享受,而藝術的靈感就來源于調味料。”浙江省營養學會理事、西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營養工作室負責人繆琴說。
市場上供應的味精,谷氨酸鈉含量分為80%、85%、90%、95%或99%不等。低于80%的只能稱之為調味品,其他成分以食用鹽等作填充料。這就要求大家在選購味精時能擦亮眼睛,看清谷氨酸鈉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