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噴吹罐布置形式分
按噴吹罐布置形式可分為并列式噴吹和串罐式噴吹,通過罐的順序倒換或交叉倒換來保證高爐不間斷噴煤。
為便于處理噴吹事故,通常并列罐數為3個。重要意義高爐噴煤對現代高爐煉鐵技術來說是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措施。并列式噴吹若采用順序倒罐,則對噴吹的穩定性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采用交叉倒罐則可改善噴吹的穩定性,但后者必須配備的測量和控制手段。另外,并列式噴吹占地面積大,但噴吹稱量簡單,投資較重疊式的要小。因此,常用于小高爐直接噴吹流程系統。
串罐式噴吹是將兩個主體罐重疊設置而形成的噴吹系統。它是高爐煉鐵能否與其他煉鐵方法競爭,繼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技術,其意義具體表現為:(1)以價格低廉的煤粉部分替代價格昂貴而日趨匱乏的冶金焦炭,使高爐煉鐵焦比降低,生鐵成本下降。其中,下罐亦稱為噴吹罐,它總是處于向高爐噴煤的高壓工作狀態。而上罐也稱為加料罐,它僅當向下罐裝粉時才處于與下罐相連通的高壓狀態,而其本身在裝粉稱量時,則處于常壓狀態。裝卸煤粉的倒罐操作須通過連接上下罐的均排壓裝置來實現。根據實際需要,串罐可以采用單系列,也可以采用多系列,以滿足大型高爐多風口噴煤的需要。串罐式噴吹裝置占地小,噴吹距離短,噴吹穩定性好,但稱量復雜,投資亦較并列式的大。這種噴吹裝置是國內外大型高爐采用較多的一種噴吹裝置。
公司具有較強的高爐噴煤工程建設能力,并在同行業中享有盛譽,承建的高爐噴煤總包項目有方大特鋼高爐噴煤項目、華西鋼鐵高爐噴煤項目等等。
制粉系統
煤粉制備是指在許可的經濟條件下,通過磨煤機將原煤加工成粒度和含水量均符合高爐噴吹需要的煤粉。制粉系統主要由給料、干燥與研磨、收粉與除塵幾部分組成。在煙煤制粉中,還必須設置相應的惰化防爆抑爆及相應的監測控制裝置。
噴吹技術的發展
本世紀60年代高爐噴煤技術開始發展和應用,至8O年代得到廣泛應用。近10年,世界高爐噴煤技術發展很快,普及率、噴吹量、計量及自動控制水平在不斷提高,噴吹技術也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富氧大噴煤量技術
高爐鼓風中含氧每增加1%,可增產3%,可多噴煤8~lOkg/t。公司具有較強的高爐噴煤工程建設能力,并在同行業中享有盛譽,承建的高爐噴煤總包項目有方大特鋼高爐噴煤項目、華西鋼鐵高爐噴煤項目等等。原蘇聯是世界上富氧率的國家,鼓風中含氧一般在3O%左右。西歐、日本由于鋼鐵限產,鼓風含氧一般只有22%~23%(有的高爐不富氧鼓風)。我國鞍鋼2號高爐在“七五”期間進行富氧大噴煤量試驗,鼓風含氧由21%增至28.59%,噴煤量由73 kg/t提高到170kg/t,取得了利用系數2.4t/m3·d、焦比428 kg/t的好成績。
高爐富氧大噴煤量操作與常規的富氧鼓風不同,是用煤氧噴槍提高煤粉燃燒區局部氧氣濃度,以促進煤粉在風口區的燃燒和氣化。我國噴煤噴吹技術現狀高爐應用噴煤技術始于6O年代,進入9O年代后,西歐、美國和日本的一批焦爐開始老化,由于焦煤資源日益短缺,加上環保及投資等原因,很難新建和改造焦爐,必須大幅度降低焦炭消耗。國內外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在相同富氧量條件下,采用高爐直吹管及風口區局部富氧的方式出提高整個鼓風含氧量更合理。富氧大噴畋是投資少、增鐵節焦有效且簡單易行的措施,已成為當今世界煉鐵技術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