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研判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組織了40多位來自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專家組建了由馬駿牽頭的課題組,開展了題為《碳中和愿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的課題研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金融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完善等內容,為金融業有效應對相關風險、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指引。本文為該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編者按: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研判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組織了40多位來自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專家組建了由馬駿牽頭的課題組,開展了題為《碳中和愿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的課題研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金融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完善等內容,為金融業有效應對相關風險、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指引。本文為該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碳中和目標的設立將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將為經濟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巨大動力,也將給金融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和諸多挑戰。
金融業如何把握碳中和帶來的機遇 未來30年,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政策措施會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從而為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機遇。從需求側看,落實碳中和意味著政府將出臺一系列力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的低碳項目扶持政策與措施。這些政策與措施包括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和擴容、財政對綠色低碳活動的補貼和減稅政策、各類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的金融激勵政策,以及在能源、交通、建筑、工業等各個行業支持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措施等。從供給側看,預期中的綠色金融政策包括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銀行考核機制、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風險權重調整、綠色項目擔保和貼息等,這些都將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收益率,從而激勵這些機構提供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在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市場將持續快速擴容。
- 商業銀行
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1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3.92萬億元,我國綠色信貸的規模名列全球第一。但是,與碳中和的要求和國際最佳實踐相比,我國的許多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在治理框架、戰略目標、實施路徑、氣候風險分析、環境信息披露和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建議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制訂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適應的戰略規劃,強化治理機制建設;明確界定棕色資產,開展對商業銀行資產碳強度和碳足跡的核算,完善信息披露;對氣候相關風險進行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加大對綠色項目和客戶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碳行業客戶的低碳轉型,壓降棕色項目和客戶的投融資風險敞口;強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創新與碳足跡掛鉤的綠色貸款、綠色理財產品,開發碳質押貸款、碳收益支持票據、碳交易財務顧問等創新產品和服務。
- 資本市場
- 保險
- 機構投資者
- 碳市場和碳金融
- 金融科技
- 轉型金融
氣候相關風險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在碳中和背景下,轉型風險可能成為重大的金融風險來源。金融機構應該強化對氣候相關風險,尤其是轉型風險的識別、量化、管理和披露。從國內外經驗看,以貸款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會側重于評估氣候因素對信用風險的影響,保險公司從承保業務角度一般使用巨災模型估算損失并對保險定價,資產管理機構及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投資部門會評估氣候相關風險對資產估值、投資組合收益率等指標的影響。
識別和量化氣候相關風險后,金融機構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披露。可比性較高的風險披露能夠優化市場透明度、提高市場效率、為后續的風險管理提供基礎。中國積極參與了全球氣候相關的披露工作。2020年12月,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要針對金融機構研究建立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近年來的一些初步實踐表明,金融機構的氣候相關風險管理措施可包括:建立氣候相關風險的治理機制和管理框架,設置降低氣候相關風險敞口的具體目標,完善投前、貸前風險評估,根據氣候相關風險調整風險權重,完善投后、貸后的氣候相關風險管理。
展開全文編者按: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研判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組織了40多位來自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專家組建了由馬駿牽頭的課題組,開展了題為《碳中和愿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的課題研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金融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完善等內容,為金融業有效應對相關風險、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指引。本文為該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編者按: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為了深入研判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組織了40多位來自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專家組建了由馬駿牽頭的課題組,開展了題為《碳中和愿景下的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的課題研究,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給金融業帶來的機遇、金融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完善等內容,為金融業有效應對相關風險、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指引。本文為該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碳中和目標的設立將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將為經濟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巨大動力,也將給金融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和諸多挑戰。
金融業如何把握碳中和帶來的機遇 未來30年,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政策措施會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從而為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機遇。從需求側看,落實碳中和意味著政府將出臺一系列力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的低碳項目扶持政策與措施。這些政策與措施包括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和擴容、財政對綠色低碳活動的補貼和減稅政策、各類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的金融激勵政策,以及在能源、交通、建筑、工業等各個行業支持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措施等。從供給側看,預期中的綠色金融政策包括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銀行考核機制、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風險權重調整、綠色項目擔保和貼息等,這些都將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的收益率,從而激勵這些機構提供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在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市場將持續快速擴容。
- 商業銀行
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1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3.92萬億元,我國綠色信貸的規模名列全球第一。但是,與碳中和的要求和國際最佳實踐相比,我國的許多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在治理框架、戰略目標、實施路徑、氣候風險分析、環境信息披露和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建議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制訂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適應的戰略規劃,強化治理機制建設;明確界定棕色資產,開展對商業銀行資產碳強度和碳足跡的核算,完善信息披露;對氣候相關風險進行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加大對綠色項目和客戶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碳行業客戶的低碳轉型,壓降棕色項目和客戶的投融資風險敞口;強化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創新與碳足跡掛鉤的綠色貸款、綠色理財產品,開發碳質押貸款、碳收益支持票據、碳交易財務顧問等創新產品和服務。
- 資本市場
- 保險
- 機構投資者
- 碳市場和碳金融
- 金融科技
- 轉型金融
氣候相關風險包括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在碳中和背景下,轉型風險可能成為重大的金融風險來源。金融機構應該強化對氣候相關風險,尤其是轉型風險的識別、量化、管理和披露。從國內外經驗看,以貸款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會側重于評估氣候因素對信用風險的影響,保險公司從承保業務角度一般使用巨災模型估算損失并對保險定價,資產管理機構及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投資部門會評估氣候相關風險對資產估值、投資組合收益率等指標的影響。
識別和量化氣候相關風險后,金融機構還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披露。可比性較高的風險披露能夠優化市場透明度、提高市場效率、為后續的風險管理提供基礎。中國積極參與了全球氣候相關的披露工作。2020年12月,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要針對金融機構研究建立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近年來的一些初步實踐表明,金融機構的氣候相關風險管理措施可包括:建立氣候相關風險的治理機制和管理框架,設置降低氣候相關風險敞口的具體目標,完善投前、貸前風險評估,根據氣候相關風險調整風險權重,完善投后、貸后的氣候相關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