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7個月,國泰君安再次出手增持華安基金股權,夯實對華安基金的相對控股地位。
10月8日晚,國泰君安公告擬不超過18.12億元收購華安基金15%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國泰君安將持有華安基金43%的股權。若以此價格推算,作為“老十家”之一的華安基金本次交易估值為120.8億,也為行業中大型公募基金估值定價提供了參考范本。
公募基金作為大資管領域的“模范生”,牌照價值不言而喻。就在去年末,國泰君安旗下全資子公司國君資管也獲批公募牌照。作為頭部券商,國泰君安繼續增持優質公募股權,背后有著深層次邏輯。根據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截止至今年8月,公募基金總資產凈值已突破2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作為公募基金公司的主要股東,券商無疑受益其中。
廣發證券非銀研究團隊認為,基金公司豐富的產品能夠幫助券商擴充產品種類,加快券商的財富管理轉型步伐;券商的渠道優勢能夠幫助基金公司銷售產品,兩者在研究、托管、融券等業務上具有協同效應;此外,公募基金業務還能為券商提供穩定的營收來源,熨平業績周期性波動。
更值得暢想的是,未來若公募基金可以上市交易,券商作為公募基金的主要股東,也能享受估值重估的機會。
華安基金上半年營收凈利大幅攀升
根據國泰君安公告,擬受讓關聯方上海上國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5%股權,交易價格不超過18.12億元。
若交易完成,國泰君安、上國投資管、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泰君安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國投資管將分別持有華安基金43%、20%、20%、12%、5%的股權。
國泰君安表示,通過提升公司對華安基金的持股比例,有利于補齊公司公募基金業務布局短板,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強化公司與華安基金的協同效應,助推華安基金的經營業績和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有利于落實上海國企改革精神,提升公司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綜合能力。
公告還顯示,上國投資管是國泰君安實際控制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但未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需取得相關國資監管機構和證監會的批準。
據國泰君安半年報顯示,華安基金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26億元,同比增長49.31%;實現凈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60.71%。截至6月末,華安基金資產總計55.67億元,同比增32.74%;凈資產35.94億元,同比增18.89%。期末管理資產規模5751億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525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297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9%。
事實上,這已經是國泰君安今年的第二次出手。就在3月9日,華安基金公告,公司股東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8%的股權轉讓給國泰君安。
曲折的控股之路
國泰君安收購“老十家”之一的華安基金始于2014年。當年10月14日,國泰君安發布公告稱,為優化資產管理業務布局,國泰君安全資子公司國泰君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9日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摘牌受讓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股權,并與轉讓方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簽署了產權交易合同。
不過,受制于“一參一控”的要求,彼時國泰君安還持有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上述收購遲遲未獲核準。
2017年4月28日,國泰君安將國聯安基金的51%股權以10.45億元轉讓給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為接手華安基金股權創造了條件。此后,證監會核準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將其持有的華安基金20%股權轉讓給國泰君安創新投。2017年10月中旬,華安基金正式完成股權變更,國泰君安實現對華安基金的間接持股。
2018年12月7日,國泰君安創新投將所持華安基金的20%股權轉讓給國泰君安。至此,國泰君安實現對華安基金直接持股。
2020年7月31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
同年8月,國泰君安資管遞交公募資質申請,成為限制放寬后首家申請公募牌照的機構。今年1月3日,國泰君安公告稱,國君資管已獲證監會核準公募業務資質。
券商多維度受益基金業務
深度布局公募基金業務的券商將從多個維度受益。從公募基金主要股東的行業背景來看,可大致分為券商系、銀行系、信托系、以及其他系(保險、私募、個人等),券商系公募的數量以及管理規模占據了行業半壁江山。可以說,公募基金股權已經成為頭部券商的“標配”,頭部券商與頭部公募股權上已深度綁定,互為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發證券研究統計,前二十大券商均至少持有1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而前十大券商則共計控股了8家基金公司、參股了10家基金公司,前十大券商平均每家持有2家基金公司股權。而截至2019年末,非貨幣公募基金規模最大的10家基金公司中有7家券商系公募,這7家公募基金公司均有前十大頭部券商作為其主要股東。
在業務協同方面,券商與公募之間的資源稟賦也能互為補充。廣發證券研究認為,首先,在代銷渠道上,基金公司可以有效利用券商的渠道銷售資源,提升產品營銷能力,降低尾隨傭金過高對收入的侵蝕,券商客戶風險偏好較高,與基金公司股票類、權益類產品的目標客戶高度一致;
其次,基金公司豐富的各類產品,也能夠幫助券商擴充產品種類,增強資產配置服務能力,加快券商的財富管理轉型步伐;
另外,公募基金采用券商交易模式的轉換已經從試點轉入常態,這種模式下,券商不再是只承擔“通道”的角色,而在公募基金領域深度布局的頭部券商將有望成為集交易、結算、托管、投研、代銷一體的綜合主經紀商,在經紀業務和托管業務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更為直接的是,公募大年已經揭開序幕,在行業整體規模接連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頭部基金公司營收及凈利潤也大幅抬升,為股東方貢獻了可觀的業績來源。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公募行業凈利潤超過10億的基金公司多達8家,分別是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工銀瑞信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天弘基金,凈利潤分別為18.41億、15.70億、14.55億、13.76億、12.72億、12.42億、10.49億、10.21億。
這8家公募基金中,除了工銀瑞信和天弘外,剩下的6家均為券商系,其中廣發證券持有易方達基金22.65%股權,東方證券持有匯添富基金35.4%股權,興業證券持有興證全球51%股權,廣發證券持有廣發基金54.53%股權,海通證券持有富國基金27.8%股權,中信證券持有華夏基金62.2%股權。頭部基金無疑是股東方重要的“現金牛”,為股東方貢獻了可觀的收入,也可平滑業績周期。
更值得暢想的是,未來公募基金公司若能掛牌上市,將給證券板塊提供估值重估的機會。
責編: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