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陳俊杰
近年來,廣大消費者飽受“大數據殺熟”之苦,“大數據殺熟”已成為互聯網的一個頑疾,類似“同一個消費品,新老用戶價格不一”的消息屢見不鮮。
10月8日,法智金合伙人徐鍔表示:“互聯網巨頭掌握了個人行為數據,利用算法來模擬心智,推演行為,誘導用戶做出他們希望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全世界范圍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哈佛大學教授Shoshana Zuboff曾提出一個概念叫Surveillance Capitalism,即“監視資本主義”。互聯網巨頭把用戶圈在自己的體系里面,用算法來牢牢地控制。”
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從法理上保護個人信息。徐鍔表示:“我們通過區塊鏈不對稱加密保護個人信息,再通過交叉驗證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形成‘我的信息就是我的數字版權’,每個人對自己的個人信息擁有個人數字版權,然后由需求方來發布任務,我來決定要不要響應。如果我響應的話,需求方一定要付費。這樣子,我的數據就變成了個人可變現的數據資產。”
事實上,將個人信息變成個人可變現的數據資產,也有利于企業合法獲取個人數據。法智金董事長鐘山認為:“建立數據要素市場,運用數據價值模型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引導用戶之間的數據交換,不但有助于個人數字資產價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企業以合法合規的手段獲得個人數據,促進個人小數據和企業大數據的融合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