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石化腈綸部總工程師黃翔宇介紹,從12K小絲束到48K大絲束,并不是把噴絲口數量從1.2萬個放大到4.8萬個這么簡單,中間要走過一條十分艱難的攻關之路,這需要深厚的科研理論作指導,豐富的實踐經驗作支撐,才能解決很多關鍵的技術難點,而上海石化經過10年磨一劍,創造了這一條件。48K大絲束碳纖維的優勢就是在同等條件下,大大提高碳纖維單線產能和質量性能,并實現生產低成本化,再也不用去國外進口昂貴的大絲束碳纖維了。可以說,從12K到48K的成功突破,標志著上海石化碳纖維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達到了水平,這將對“上海智造”工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48K大絲束碳纖維的優勢就是在同等條件下,大大提高碳纖維單線產能和質量性能,并實現生產低成本化,再也不用去國外進口昂貴的大絲束碳纖維了。
碳纖維管應用于體育休閑領域
碳纖維管在體育休閑領域早應用于高爾夫球桿和釣魚竿,這也是早推動碳纖維發展的消費渠道之一。 早在十幾年前,碳纖維應用于高爾夫球桿上的消耗量就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 而近年來,網球拍、羽羽球拍、冰球桿、自行車、運動護具等體育用品也越來越多的使用到碳纖維材料。碳纖維管制成的高爾夫球桿凈重僅為50g左右,而同樣規格的鋼制桿身重量高達120g以上。碳纖維管在減輕重的同時,讓球桿獲得更好的彈性與韌性,并且在運動中震感更小和平衡感更好 ,帶給使用者的舒適程度更高。又如碳纖維管制作的自行車,外形美觀具有現代科技感,尤其是其重量輕、承重能力好等特點,適合驢外運動,深受戶外騎行者的喜愛。
這類用品中的碳纖維管能有效優化使用者的體驗度,更輕質量的材質可以減少使用者的體力消耗,增加運動過程的愉悅性。更強的材質還能減少器材彎曲變形的可能性,延長器材的使用壽命。碳纖維在體育休閑領域的應用技術相對成熟,因此碳纖維在該領域的需求量呈穩定增長的趨勢。
碳纖維是由有機纖維經碳化及石墨化處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纖維的微觀結構類似人造石墨,是亂層石墨結構。
碳纖維可加工成織物、氈、席、帶、紙及其他材料。傳統使用中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 -般不單獨使用,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可用作飛機結構材料、電磁屏蔽除電材料、人工韌帶等身體代用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火箭外殼、機動船、工業機器人、汽車板簧和驅動軸等。
然而,2004年以來國際市場上出現以碳纖維為代表的纖維供不應求的局面,已不僅僅影響到我國航空航天、及事業的建設,而且使國內正在興起的體育用品、風力發電、大型客機等民用行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迫使我國加大對碳纖維等主要纖維自主研發的投入,從而出現了開發碳纖維等纖維的熱潮,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碳纖維屬于國際新材料產業,除了應用至傳統的航空航天領域外,汽車、風力渦輪葉片及壓力容器等市場對碳纖維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