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進入了一段咨詢關系,那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感受咨詢師是否靠譜以及你們之間是否匹配。1. 咨詢師是否打包票,告訴你兒童心理咨詢網站一定有效甚至“幾次”,如果你被醫院診斷為精神疾病(如癥、),咨詢師是否未了解詳細情況就告訴你不需要吃藥,做咨詢就夠了。2. 咨詢師有沒有和你們共同認識的人談論你,或者打聽你的消息。3. 咨詢師是否向你透露TA與其他來訪者工作的情況,以此告訴你,TA的咨詢很有效。4. 咨詢師除了向你收取咨詢費用以外,是否還希望從你這里獲得其他利益,如打聽一些行業、消息、(這些對于理解你并沒有幫助),是否請你幫TA什么忙。5. 咨詢師有沒有在咨詢室外頻繁與你聯系,有沒有讓你查看TA的朋友圈或者主動查看你的朋友圈,甚至和你互動。6. 咨詢師是否很難守住咨詢設置,例如是否難以準時開始和結束咨詢,是否會隨意調整、延長咨詢時間,是否會經常隨意地取消咨詢。7. 咨詢師是否在咨詢中太多談論TA的感受和經歷,而你覺得這些對你并沒有幫助,甚至占用你的咨詢時間。8. 咨詢師是否要求你接受TA的價值觀,是否對你有一些指責或者評判。9. 你覺得咨詢師有幫助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己,還是浮于表面地給你一些看起來有用的建議。10. 你和咨詢師在一起自在嗎,你是否覺得你可以自由地表達
,想對未來的投入有預期有的來訪者預算有限,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到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個人覺得,還是找個對自己經濟壓力不太大的咨詢師比較好,有利于堅持,也不會在咨詢過程中過度。除了錢,需要投入的還有時間和精力。在開始之前想清楚,對自己的投入有預期,確實很有必要。第二,獲得安全感、掌控感對有些人來說,的不是一件事要做很久,而是沒有進度條。知道咨詢到底要進行多久,可以獲得安全感、掌控感。第三,拒絕承擔風險有的來訪者想要一個確定的,如果我不能保證在多少次之內解決問題,就不開始咨詢。的確,心理咨詢有風險,不一定對所有人、所有問題都有效。不過,人生中又有哪件事沒有風險呢?心理咨詢需要來訪者和咨詢師共同努力,責任與風險也是兩個人共同承擔。如果來訪者希望我給出多少次能好的承諾,其實是把自己的一份責任,推給了我。這一類來訪者需要的,不是我的承諾,而是學會承擔責任,直面風險。第四,對“改變”充滿緊迫感有些來訪者,實在太痛苦了,好像被夾在雙面煎鍋中煎熬,想要快點從這種狀態中解脫,于是希望咨詢時間越短越好。有些來訪者,可能社會功能很好,做事效率很高,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不能忍受自己的某種缺點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出于想要快點變得更好的愿望,他們希望咨詢時間越短越好。
悲傷
“對心臟危害莫過于悲傷。”科告訴記者,“茶飯不思”、“借酒消愁”都是過于悲傷的表現。此時,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分泌出大量的壓力,會使動脈收縮,容易導致心臟病發作。當一個人悲傷時,往往呼吸急促甚至泣不成聲,容易造成肺氣的損傷。
抑悲靈:悲傷時可以試著強裝笑臉,這種“心理假動作”有利于釋放不良的情緒。或者用“愉快回憶法”,想想之前的一些快樂,轉移注意力,而且悲傷時一定要和人交流。
想溝通,就要找對時間:不要在雙方心情不好,或者疲憊不堪的時候溝通,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盡量選擇一個大家都不忙的時候,心平氣和地,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把彼此的心里話都說出來,這樣的溝通是自然、也是果的。
5.想溝通,要找對地點:雙方不要在父母和孩子面前溝通,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溝通,因為那樣會有所顧忌,所以很難將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一定要在只有兩個人情況下溝通,這時可以毫不遮掩地數落對方,可以臉紅脖子粗地痛痛快快吵上一架,說完吵完之后彼此都感覺輕松,好像卸下了包袱,好像雨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