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7日電 (付玉梅)“經濟學家、公眾人物應該有他的社會責任,也要堅持自己的專業性。我不是否認任澤平的學術,也不是否認他的預測,而是認為這個人太喜歡夸大,太喜歡吹噓。這給很多的投資者和企業帶來很多誤導。這是他的一個硬傷和巨大的問題。”9月7日中午,經濟學者劉勝軍向中新經緯客戶端獨家回應為何批評網紅經濟學者任澤平。
此前一天,9月6日,劉勝軍在其個人公眾號上發文稱,任澤平最大的特點就是“煽情”“忽悠”“見風就是雨”(任澤平其實不牛,只是他很會吹牛)。此文一出,旋即引起熱議。
近些年,經濟學圈非常活躍,經濟學者之間的互懟也屢見不鮮,不過大都隱晦表達,指名道姓、多次公開喊話同行的現象很鮮見。
多次喊話任澤平
劉勝軍在其個人公眾號底部的介紹系“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2014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70后經濟學家代表人物之一”。公開資料還顯示,劉勝軍是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此外,劉勝軍還是多個財經媒體的專欄作家。
公開資料顯示,任澤平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他曾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任職,后轉入券商行業,曾任職于國泰君安證券、方正證券,2017年12月跳槽至恒大集團,任首席經濟學家兼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今年3月下旬,任澤平加盟東吳證券,出任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媒體報道指出,任澤平素有“網紅經濟學家”之稱,他對2014年-2015年牛市的精準預測,曾讓他名聲大噪,此外,“新5%比舊8%好”“5000點不是夢”“一線房價翻一倍”“經濟L型”等諸多判斷也讓圍繞他的討論頗多。
劉勝軍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他對任澤平的質疑從2015年便開始了。過去幾年中,他也多次公開質疑任澤平的觀點。
中新經緯客戶端搜索劉勝軍個人公眾號發現,其曾多次發布文章抨擊任澤平,例如2019年發表的《6%:任澤平“新周期論”情何以堪?》《任澤平其實不牛,只是他很會吹牛》等文章,均是直接喊話任澤平,駁斥其觀點,還曾將其稱為“宇宙級的笑話”。
在最新這篇推文中,劉勝軍先是寫恒大集團目前的經營情況并不樂觀,后指出“任何事情都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任澤平的加入,堪稱一個值得復盤的歷史細節。”他認為,加入恒大后,任澤平“投其所好”做了一系列的鼓勁,而對于激進的恒大而言,最不需要的就是任澤平這樣的“雞血”。
至于為何再次發文批評任澤平,劉勝軍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這一次是因為注意到恒大陷入了空前的困境,雖然恒大過去也曾遇到過問題,但這一次可能更為嚴峻。任澤平加入恒大后,他并沒有幫助許家印更加理性地看待房地產的未來,更加理性地看待風險,尤其是對政策大環境的劇變也缺乏足夠的警惕。
劉勝軍列舉了一部分任澤平的觀點,如“中國未來10年一二線城市房價翻二倍,三四線城市房價翻三倍”“我國城鎮化率比到60%,發達國家平均80%以上。中國的城鎮化還有至少一二十個百分點,一二十年的空間”等。
任澤平未正面回應
展開全文任澤平近年在業內很是活躍,其“澤平宏觀”微信公號訂閱量超百萬,有多篇10萬+報道。任澤平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初預測“否極泰來”,2020年初提出“新基建”,提出“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為業內經典分析框架。在2021年初,任澤平提出新觀點“2021年關鍵詞:通脹預期和流動性拐點”。
劉勝軍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時有人持悲觀態度、有人持樂觀態度,有人看得短期、有人看得長期,甚至對經濟問題的原因診斷也不一樣,這些都很正常。因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不能做到像物理化學一樣的精準。
劉勝軍解釋說,他之所以旗幟鮮明地反對任澤平,主要由于其傾向于對自己進行過度的包裝和營銷。他舉例稱,“就像是有一種藥,你說自己的藥包治百病,從來沒有治不好的情況,就是在自我夸大。而且你也會對病人產生很多誤導,現在任澤平對自己的預測就有很多類似的包裝,這對投資者、企業都是不利的。”
劉勝軍向中新經緯客戶端透露,任澤平從未正面回應過他提出的任何質疑。問及是否希望任澤平對此事作出回應,或與其進行直接對話,劉勝軍則說“沒必要”。他認為,任澤平是自我營銷包裝的高手,“他的目標客戶就是那些容易被忽悠的人,所以他要保持這種風格,我們通常的這種辯論、討論并不是他們所愿意去做的事情。”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在2019年10月,劉勝軍曾發文駁斥任澤平提出的新周期論,稱其“錯的離譜”。幾日后,任澤平發文談到,其研究與學院派不同,那就是觀點鮮明、接地氣、實戰,從不模棱兩可,還表示,“回首往事,深感諸多不足。未經歷失意,不足以言成功。能經受多大的詆毀,才能經受多大的贊譽。不為失敗辯解,不在榮譽面前停留,一直在路上,風雨兼程。”
中新經緯客戶端多次嘗試撥打任澤平本人手機號,均顯示“在通話中”,相關問題截至發稿未收到回應。(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