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金融監管部門叫停了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的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9月3日,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詳細闡述了上述業務存在的潛在風險。
央行在報告中披露,截至2020年末,約89家銀行(其中84家為中小銀行)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吸收的存款余額約5500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127%。在這89家銀行中,央行評級8級以上的高風險銀行吸收存款余額占比近50%。某家高風險銀行70%的存款為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吸收的異地存款,而其同業融資占總負債比重從2019年末的30%下降至3.2%。
平臺存款產品均為個人定期存款,以5 年期存款產品為主(占比63%),利率普遍較高,年利率最高4.875%,已達到市場利率定 價自律機制要求的上限。在上述業務開展中,互聯網平臺不對個人客戶收費,但會對合作銀行根據日均存款余額的0.2%~0.5%收取導流費。
央行稱,互聯網平臺存款存在四大問題:
首先,互聯網平臺違規開展代辦儲蓄業務。平臺不僅集中展示多家銀行的存款產品信息, 還為客戶提供了產品購買接口,進一步掌握了存款產品的運營、數據和客戶權限。強勢平臺甚至限制客戶在銀行自有渠道(如手機 銀行APP、網上銀行等)對相關產品進行查詢 和存取,客戶只能通過平臺操作。這種模式 下,平臺事實上未經批準開展了代辦儲蓄業。
其次,地方法人銀行突破經營的區域限制。借助大平臺品牌和流量優勢,地方法人銀行與互聯網平臺合作在全國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偏離了服務當地的經營定位,與其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不匹配。銀行和平臺沒有利用現有技術手段識別客戶與銀行經營區域的匹配性,為逃避監管,甚至刻意屏蔽部分監管力度大的重點地區。
第三,擾亂了存款市場秩序。一些平臺對存款產品按利率從高到低排序展示,加劇了銀行競價攬儲的行為,推升銀行資金成本。部分銀行為了吸引客戶,甚至通過縮短付息周期、 提供現金獎勵或發放購物券等方式變相提高存款產品利率,突破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 的要求。如某銀行5年定期存款,每3個月付 息,利率達4.1%,而3個月定期存款基準利率 僅1.1%。
最后,在線存款也增加了中小銀行流動性隱患。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存款具有開放性、利率敏感性高、異地客戶為主、客戶粘性低等特征,穩定性遠低于線下存款,導致流動性匹配率、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和核心負債比例等流動性指標高估,不能充分反映銀行的風險狀況。此外,聲譽風險的影響也被強化,一旦銀行或平臺出現負面輿情,極易導致“存款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