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日電 題:《楊望:創“富”與“共”享,數字金融助推共同富裕》
作者 楊望(騰訊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強調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在諸多經濟金融工具中,我們認為,數字金融因同時具備數字普惠化和資產全球化的特質,包含支付、理財、保險、基金等金融科技組件,可助推共同富裕。總體而言,數字金融促進共同富裕(Digital finance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簡稱為DFPCP)可以概括為以下邏輯路徑(見圖1):數字金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富”;數字共享經濟模式,“共”享。
圖1 數字金融推進共同富裕邏輯路徑(DFPCP)
對于數字金融創“富”,主要指數字金融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主要實現路徑可歸納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財富增長三個方面。相比于傳統金融,數字金融依托于5G、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組織金融服務活動,以數字化的方式送到千家萬戶。數字金融利用各項數字技術,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有效拓展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緩解了信用風險與交易成本。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報告顯示,金融科技通過改善信用風險,能令銀行收入提升5%-10%,成本降低15%-20%。
在效率層面,數字金融有效匹配大中小型企業與個人跨時間和空間的金融需求,優化各個企業和個人的資源配置。另外,金融數字化一直走在各個產業數字化前沿,數字金融通過利率優惠和定向信貸等方式發揮出技術創新溢出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模仿創新。
產業升級,資源是王道。數字金融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優化要素資源配置,直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科創類產業為例,一般而言,科創類產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資金資源優先級最高。相比于財政產業基金,數字金融無疑是更快捷、有效的方式。通過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資本配置效率和降低間接與直接融資成本,解決中小微科技成果轉化資源不足的核心問題。
財富增長是居民消費的關鍵性因素,而居民消費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構成,反哺財富增長。與傳統金融不同,數字金融突破物理空間網點和人員服務時間的限制,7x24隨時、隨地提供金融服務。嵌入數字經濟發展體系,現代金融正發生更加敏捷的數字化變革,數字金融推動金融結構調整、技術升級與普惠綠色發展。反映到微觀企業與個人,“互聯網+”成為微觀主體,企業與個人加入數字金融規模化發展的數字底座,讓金融服務更貼心、更泛化、更多元。具體而言,企業與個人都可以通過“1+1+N”方式,一部手機,一個APP,隨時隨地完成消費、理財、出行等“金融+生態”N種服務,邊際成本趨于零,為企業和居民拓寬了投資理財渠道,也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消費與就業的繁榮發展。
展開全文數字金融“共”享,這是一個時代命題,更多體現在數字共享經濟模式。從經驗來談,這些年,數字金融成功地促進數字共享經濟模式在中國的落地發展。具體而言,數字金融可以從降低資源配置成本、提高服務普惠性和培育數字經濟素養,來促進富裕共享。
首先,數字金融降低資源配置成本。
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較,偏遠貧困地區,因為交通不發達,地廣人稀,商業企業和金融機構不愿意投資。當地企業與居民難以獲得金融服務,致使當地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發展受到限制。伴隨金融科技的深度發展與融合,數字金融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偏遠貧困和發達富裕區域,在資源配置上實現公平、實時和透明的共享。在數字金融助力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虹膜識別”“無感風控”等概念性金融科技的落地,能夠極大降低網點、運營人員、客戶等資源成本。
其次,數字金融提高服務普惠性。
提到普惠性,大家第一印象想到一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想到一家銀行,格萊珉銀行,在亞非拉推行普惠金融做出了很大貢獻。相對互聯網貸款、互聯網理財和互聯網保險等數字金融業務來說,支付更能代表數字金融普惠程度。記得2000年左右,一直使用現金和網絡銀行支付,用戶體驗不好。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得記性好。記得隨時隨地帶夠錢,網銀支付還要找電腦,帶U盾。用戶體驗帶來的極高成本,與今天極致順滑的條碼、刷臉支付,在普惠性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移動支付來說,支持掃碼、刷臉等多種支付方式,快捷方便,無感切換于各類生活、生產場景,真正實現既普也惠。
更為關鍵的是,數字金融培育數字經濟素養,降低“數字鴻溝”,享受“數字紅利”。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20年)》指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8%,數字經濟成為國家戰略,提升數字生存技能,共享數字經濟成果,推動公共資源優化配置,成為更為緊迫的課題。特別是提高全民數字素養,消弭“數字鴻溝”。
根據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2.6億50歲以上中老年網民和1.58億20歲以下網民構成多元化“數字族群”,這部分族群因為年齡、環境與教育等差異,成為數字素養重點培育、幫扶伙伴。網民的進步,推動著數字文明的進步。
經濟要增長,人民得幸福。我們堅信,借助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金融通過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財富增長來創“富”;通過提高普惠性、降低資源成本和培育數字經濟素養來“共”享。故而,當數字金融遇上“共同富裕”,猶如種子遇露珠,盎然生長,花自盛開。(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