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由商品的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等環節構成。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服務、需求預測、定單處理、配送、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廠和倉庫的布局與選址、搬運裝卸、采購、包裝、情報信息。
物流的概念早期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
中國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資料引進來的外來詞,源于日文資料中對'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國際運輸方式:
1、海洋運輸:在國際貨物運輸中,海洋運輸(ocean transport)是國際貿易中主要的運輸方式,我國絕大多數進口貨物都是通過海洋運輸方式運送的。
主要有以下優點:通過能力大,海洋運輸可以利用四通八達的天然航道,它不像火車、汽車受軌道和道路的限制,故其通過能力很大。
缺點:海洋運輸雖有上述優點,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海洋運輸易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影響,航期不夠明確,而且風險較大。此外,海洋運輸的速度也相對較慢。
3.國際運輸是國際物流”第三利潤”的主要源泉
(1)國際運輸是運動中的活動,它和靜止的保管不同,要靠大量的動力消耗才能實現這一活動, 而國際運輸又承擔著大跨度空間轉移的任務,所以活動的時間長、距離長、消耗也大。消耗的數量大,其節約的潛力也就大。
(2)從運費來看,運費在全部國際物流費用中占較高的比例, 一般綜合分析計算社會物流費用,運輸費在其中占接近50%的比例,有些物品的運費甚至高于物品的生產費用,所以節約的潛力是很大的。
(3)由于國際運輸總里程大,運輸總量巨大,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輸合理化可大大縮短運輸噸公里數,從而獲得比較大的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