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一位國人,這都是一種不能逃避的歷史責任。建筑,萌芽于遠古人類勞作中;生土建造,誕生自文明形成之時。生土建筑與夯土墻肌理的歷史感能延續很長很久,能保留歷史痕跡和自然變化。正是有時間的沉淀、自然的斧鑿,其質感才更顯粗獷原始而感人至深、醇厚細膩而耐人尋味,并煥發出歷久彌新的恒久美感。
這些的歷史感、藝術美為生土材料天生所長,是大多數現代材料無法具備的內涵特質。從肌理細節上看,重復的現代人造鋼材、塑料、玻璃、石材等往往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而夯土或創新混凝土肌理卻有多樣性變化,其質感、美感、特性都獨樹一幟,從而讓建筑、裝飾與環境融合,尊重自然,尊重青山綠水,臻于天人合一的生態藝術之境。
預制夯土工藝好處:
這種分離建筑的生產和安裝過程的做法更為經濟,因為在施工現場的作業中,相比雇傭一群工人在現場夯土、慢慢地壘起建筑的做法,起重機能夠在工期很緊的情況下很快地把成品部件搭建好。這也大大地縮短了建筑所需的時間。
因為過去幾乎沒有離開現場在別處進行夯土的先例,夯土建筑的預制工藝幾乎是個未知的領域,但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這方面的嘗試,相關的技術和結構要求變得更為細致,并開始通過優化設計來探索解決方案。在這座的預制夯土墻建筑的大體部分基本完工之后,后續的修整的工作也進化了很多,這讓由各種部件組成的墻體看上去就和在現場建造的夯土墻一模一樣。
預制夯土墻的出現基于現代施工體系與工業技術,雖然預制墻體本身的夯筑技術并不特殊,但在吊裝、搬運過程中需要將土墻進行綁扎,要求土墻質量必須能經受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震動與顛簸。后期在現場安裝時,要求施工更加,這種類似于單元式夯土砌塊的壘砌,需要控制好塊與塊間等距規則的縫隙,以保證墻體的穩固性與整體性。
就該仿夯土肌理漆術在中國的應用而言,夯土墻建筑的市場需求不足以推動一個預制廠的出現,且現代夯土建筑屬于新型建筑類型,相應法規條例不夠成熟,所以現場加工建造更加適宜國內目前的發展需求。而在建筑現場引入預制的概念,設置模數化的單元模板進行快速的與重復利用,也可成為提高建造效率、確保夯土質量、發掘夯土建筑新形式的可能。
到了現代,夯土墻得到繼承了發展,材料和工藝流程發生了一些變化。一般來說,現在會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墻體具體參數如高度、厚度和肌理。在安裝模板及其支架時,模板的內側應與墻內邊緣線對齊,上下模板的外邊緣對齊,支架柱對齊,緊固螺釘,防止施工過程中松動。拆模時,先松開上部支撐,然后將模板向側面推離夯實后的土墻,以保證模板不粘土或部分損壞,保證墻體的完整平潔度。
仿夯土肌理漆墻可謂天然混凝土,與混凝土基本工作原理一致。粗集料和細集料形成骨架由粘結劑粘結在一起。夯土不是"澆注"而是"夯實",以實現模板中材料的形成和壓實。夯土墻可以完全,充分享受自然的空氣、陽光和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