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福建先后涌現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當時福建是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區域,福州一度出現了一種畸形的市場繁榮景象。為了滿足官僚士紳、社會應酬的需要,福州出現了“聚春園”、“惠如鱸”、“廣裕樓”、“嘉賓”、“另有天”等多家名菜館。這些菜館或以滿漢席著稱,菜見長,或以地方風味享有盛譽,各有擅長,促進了地方風味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特別是福州“聚春園”,飽經滄桑,百年常盛,如“佛跳墻”、“雞茸金絲筍”、“三鮮燜海參”、“班指干貝”、“茸湯廣肚”、“雞絲燕窩”、“荔枝肉”、等,均為他們創制的名菜佳肴。這些名菜館在創制眾多名菜的同時,也培育了揚名海內外的鄭春發、陳水妹、強祖淦、黃惠柳、胡西莊、楊四妹、陳賓丁、趙秀祿、朱依松、姚寬余、鄭玉椿、強木根、強曲曲等閩菜大師。
亦或者是小吃類的油蔥果、韭菜盒、薄餅干、豆沙糍粑、面線糊等都使人饞涎欲滴,想要大快朵頤一番。
閩南菜中廈門一支,特點比較鮮明。經過長期的挖掘和,廈門菜逐步形成了以海鮮、小吃、素菜、藥膳為代表的4張名片。相繼在中國美食節上廈門一批菜榮獲中國名宴、名菜和名點稱號,廈門在全國打響了“廈門菜”的品牌。 其中東海玉螺香、蟹黃扒官燕、鮮貝釀遼參、南瓜盅、鷺島明珠、絲雨菰云、南海金蓮相繼被列入了中國名菜。閩西
又稱長汀風韻。以龍巖菜為代表,主要風行于閩西地區。和廣東菜系的客家風韻較近。
加之潮濕的海洋性氣候,為閩北出產非常多各類山珍提供了充沛的前提。噴鼻菇、紅菇、竹筍、建蓮、薏米等處所特有產品以及野兔、野山羊、麂子、蛇等都是美食的上品原料。主要代表菜有伏羲八卦宴、文公菜、幔亭宴、蛇宴、茶宴、涮兔肉、熏鵝、鯉干、龍風湯、食抓糍、冬筍炒底、菊花魚、雙錢蛋茹、茄汁雞肉、建甌板鴨、峽陽木樨糕等。
莆仙
興化炒米粉
以莆田菜為代表,主要風行于莆仙地區。
莆仙菜以鄉野氣味為特色,主要代表有興化米粉、莆田鹵面、熗肉、莆仙山里熗粉、西天尾扁食、五花肉滑、炒泗粉、白切羊肉、燜豆腐、回力草燉豬腳、土筍凍、西天尾扁食、酸辣魷魚湯、莆田煎包等。
閩菜由福州、閩南和閩西三路不同風味的地方菜組合而成。福州菜是閩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也在閩東、閩中、閩北一帶廣泛流傳。其菜肴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于酸甜,湯菜居多。福州菜善于用紅糟為作料,尤其講究調湯,予人“百湯百味”和糟香襲鼻之感,如“茸湯廣肚”、“肉米魚唇”、“雞絲燕窩”、“雞湯氽海蚌”、“煎糟鰻魚”、“淡糟鮮竹蟶”等菜肴,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閩南菜,盛地于廈門和晉江、尤溪地區,東及臺灣。其菜肴特點是鮮醇、香嫩、清淡,并且以講究作料、善用香辣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