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床發展史
起步階段(1949~1958 年)
之初,我國機床工業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時,機床保有量在9.5 萬臺左右。1952 年,金屬切割機床年產量僅1.37 萬臺,只有上海、沈陽、昆明等城市少數企業有制作皮帶車床的能力。比較而言,歐美國家在1797年便設計出絲桿傳動車床,1952 年已經研發出了數控銑床,我國此時和國外的技術差距和產業差距都非常明顯。
我國機床發展階段
混亂階段(1959~1978 年)
國際關系緊張下,我國機床工業艱難發展。在這段時期,處于“”時期,國際形勢比較嚴峻。蘇聯曾在我國機床起步階段提供過幫助,不過在這一時期也將本國召回,也不再向中國出口機床。此時歐美國家對我國的技術比較嚴重。
過度重視機床產量,機床工業資源被浪費。除了國際形式嚴峻以外,我國機床行業出現了過于重視產量的現象,對機床工業產生了長足深遠的影響。在1958~1960 年期間,我國各行各業都在大量擴產,在企業擴展產能時,忽略了產品的質量。1958 年機床產量是1957 年2 倍,1960 年是1957 年的5 倍!隨后的1961~1978 年,我國在盲目追求產量的同時,對技術發展也開始忽視,產業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1961~1978 年生產的164 萬臺機床,合格率僅有60%,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機床傳動精度
傳動精度是指機床傳動鏈各末端執行件之間運動的協調性和均勻性。
以上三種精度指標都是在空載條件下檢測的,為反映機床的性能,必須要求機床有一定的動態精度和溫升作用下主要零部件的形狀、位置精度。影響動態精度的主要因素有機床的剛度、抗振性和熱變形等。
對于機床的動態精度,尚無統一標準,主要通過切削加工典型零件所達到的精度間接的對機床動態精度作出綜合的評價。
機床皮帶輪受損至受力不均
三是皮帶輪受損至受力不均。但有一個問題要注意的是,停止時不抖動,上下運動不均勻,所以電機工作異常這個問題可以排除。因此先對機械部分診斷,在診斷測試過程中沒有發現異常,在公差之內。利用排除法則,余下的只有皮帶問題了,在檢測皮帶時,發覺這條皮帶剛換不久,但在細心檢測皮帶時,發現皮帶內側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很明顯是受力不均所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診斷中發現電機放置有問題,即裝夾的角度位置不對稱造成受力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