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鳥(學名:Anorrhinus austeni),是犀鳥科、小盔犀鳥屬的大型鳥類,體長約68厘米,上體暗灰褐色,淡棕褐色,喉白色,外側飛羽和外側尾羽白色。雄鳥翅上有一小白斑,飛翔時極明顯。眼周皮膚藍色。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嘴的顏色雄鳥為黃色,雌鳥為暗褐色。
犀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飛翔時常振翅和滑翔交替進行,飛行的速度較為緩慢,以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樹蛙等動物性食物。
花尾榛雞(學名:Bonasa bonasia):屬于走禽。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合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長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都有被羽,以適應嚴寒。雄鳥頭上有短羽冠;上體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橫斑;頦和喉黑,暗棕褐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呈花斑狀,而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鳥略同,但頦和喉大都棕白。
棲息在林下植被繁茂,漿果豐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針葉林里。多成小群活動,以各種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
蒙原羚(學名:Procapra gutturosa):是牛科、原羚屬的一種羚羊。通稱黃羊。體長100-150厘米;肩高54-84厘米;重量20-39千克。 黃羊夏毛較短,為紅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內側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顏色較淺,略帶淺紅棕色,并且有白色的長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帶粉紅色調。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顯,尤其是冬季。鼠蹊腺發達。它的四肢細長,前腿稍短,角質的蹄子窄而尖。
棲息于半干旱的草原,草食性,性喜群棲,集群的時間比較長,移動的距離和范圍也大,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進行大規模遷移。性喜群棲,集大群生活,在春季向北遷移時曾經觀察到達6000-8000頭的集群。在夏季牧場雄性從群中分離出來。蒙原羚也善于奔跑,時速為90千米左右。分布于中國、蒙古和俄羅斯。
赤斑羚(學名:Naemorhedus baileyi):又叫紅斑羚、紅山羊、紅青羊,體長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壯,蹄子較大。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短而圓,向上后方傾斜,基部有環棱。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均為紅棕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比斑羚略顯寬闊,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
是 典型的林棲動物,多活動在密林深處較空曠或林緣多巨巖陡坡的地方。活動范圍小而較固定,活動高度一般不超過林線上限(除少數外)。1961年確定學名,因此也是世界上定名較遲的獸類之一。
分布于中國,印度和緬甸。中國僅分布于西藏境內東南部的察隅、波密以及雅魯藏布江南岸的米林縣林區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