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規劃的意義
1、有利于深化農業結構調整。通過科學規劃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生產中一些布局不合理、優勢農產品生產比較分散, 區域化布局、專屬化分工格局還未完全形成, 農業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等問題, 有利于深化農業結構調整, 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方向發展, 提高農業整體水平和效益。
2、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通過科學規劃, 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效益明顯提高, 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表現較為突出的是單純從事農業產品生產的農民。要增加農民收入, 特別是增加單純從事農產品農民的收入, 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質量水平。
3、有利于保護資源, 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農業規劃的生態模式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農業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生產系統,使處于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f司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例如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例如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物質得以快速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效益高的模式類型。
農業規劃誤區
有些農業規劃時脫離實際。有的貪大求快,以為面積越大越好,還要包羅萬象,盲目地從工業或者商業投資的視角看農業園區建設,幾年就想收回投入;有的盲目追求高科技,項目設置不能量身定做,只是把別的地方看著好的項目生搬過來。以上這些情況,往往導致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與規劃初衷相距甚遠,表現出來的明顯特征就是規劃后的園區或者農業產地不能可持續的發展。所以,衷心提醒:農業規劃應遵循正確貫徹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的方針政策;正確評價當地農業的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量力而行,積極可靠、留有余地;以效益為前提,進行多方案比較,選擇較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