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哭別大驚小怪,要知道哭并不是可怕的事,可以抱一抱他,給他一個溫暖的臂膀,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孩子哭泣時,我們好深呼吸幾秒,把我們的壞情緒趕跑后再來安慰孩子。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以后遇到同樣的事情,可以用“說”的形式,代替“哭泣”。如果孩子還不大懂得用語言說出這些感受,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形容,例如“我知道跟朋友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讓他學會怎么表達和承認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還不大懂得用語言說出這些感受,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形容,例如“我知道跟朋友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讓他學會怎么表達和承認自己的情緒。好動的孩子如何管教?把過多的精力引導起來。對于這類活動力過多的兒童要進行正面的引導,使他們的過多的精力能發揮出來。很多家長都頭疼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不聽管教、做事馬虎、上躥下跳、頻繁哭鬧、上課走神、吃飯挑食、情緒敏感、社交被動等。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需要針對孩子的行為問題進行直接干預,也往往需要指導家長和老師配合協作,在此過程中我們不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普遍的規律。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孩子釋放情緒后,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只要情緒背后的問題解決了,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就不會容易哭鬧。孩子在發育和發展的路上,很多表現都是正常合理的,而非總是問題。家長/老師如果矯枉過正、只堵不疏,反而會引發更多真正的問題。
一個不良行為,它的名字叫做孩子愛哭鬧,發脾氣。這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情,所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遇到這個問題,就是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很頭疼。孩子由于感統失調、語言障礙、注意力障礙等深層原因出現的問題行為僅僅是表面癥狀,只有人士才能夠評估、診斷和干預。所有不對癥的干預往往徒勞無功。一些家長試遍了周圍人的方法、看遍了育兒書籍,但孩子的問題仍然頑固甚至加重,家長愈發無助,使得父母與孩子常處于緊張的狀態,孩子往往被誤認為故意不聽話,父母則被指責為管教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