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由H.H.Read在1933年提出的“有各種各樣花崗巖”的名言,事實上,提出的花崗巖分類方案至少有20種(見Barbarin,1990、1999年的總結;以及Frost等人2001年對較常用的分類方法所作的評論)。尤為普遍的分類方案是地球化學和/或稱成因字母分類方案,例如將花崗巖分為S型、I型、M型、A型和C型等(S型為由沉積巖改造而成的花崗巖;I型為巖漿起源;M型為地幔來源;A型為無水花崗巖;C代表紫蘇花崗巖);或者分為鈣堿性、堿性、過堿性、過鋁和鋁質(zhì)花崗巖等;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云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或者根據(jù)構造背景分為“造山”花崗巖(大洋和大陸火山弧;大陸碰撞帶),“后造山”花崗巖(造山期后的隆起或塌陷區(qū)),以及非“造山”花崗巖(大陸裂谷、熱點、洋中脊、大洋島)等。
“花崗巖由地殼中各種不同成分的巖石部分熔融固形成”,這一觀點揉合了早期關于花崗巖起源的兩種不同認識:即巖漿論(認為花崗巖來自巖漿的結晶)和變成論(認為花崗巖是富硅鋁的沉積巖在干或含水條件下經(jīng)花崗巖化作用改造而成)。提出花崗巖是地殼巖石經(jīng)超變質(zhì)(深熔作用)的結果,這對研究地殼的起源和化學分異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與特定時期內(nèi)地殼的熱狀態(tài)和原巖的成分有關,包括可以產(chǎn)生多少花崗巖漿、花崗巖形成時的溫度和水的數(shù)量和來源、構造背景和板塊作用過程等等。關于“巖漿”習性方面,如果不假定有水的存在,那么就會有許多情況不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一點早巳受到重視。
石材的選購:從質(zhì)量上來看,國產(chǎn)石材與進口石材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價格卻少了許多。原因主要在于進口石材更加富于變化,更具裝飾性,也就是說進口的石材鋪起來要好看一些。這種工藝上的差距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中國各廠家都在努力縮小這個差距。在實用性上,國產(chǎn)石材可以說已經(jīng)毫不遜色于進口石材了。歡迎咨詢蘇州登坤艷建材有限公司。20世紀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為代表的“變成論”者和以N.L.Bowen為代表的“巖漿論’’者之間的爭論,隨著其后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花崗巖的巖漿起源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