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東營銅雕鼓,以后又渲化為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首領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為精美,式樣多,銅雕鼓雕塑,是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依照銅鼓流行地區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二)、矢蠟法,其工序是:1、做芯范先做一木模型鼓為底襯,敷以粗細兩層泥料,用刮板做成芯范。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浵点~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雕塑是運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質材料(如石、木、金屬、石膏、樹脂及粘土等),通過雕、刻、塑、鑄、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理想的具有三維實體的造型藝術,是一種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實體,以主體的造型形象和空間形式反映現實,稱之為“凝固的舞蹈和詩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五維雕塑、動態雕塑以及軟雕塑等。使人們改變了時空觀念,突破傳統的三維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進行探索。雕塑的種類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屬雕塑、玻璃鋼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
師宗龍慶地方的壯大族,十分敬奉銅鼓,他們視銅鼓如神,平時不準隨便亂敲,必須珍藏在家供奉,祈求它驅除,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即使逢年過節,也要先用酒、肉祭獻,把銅鼓“請”出來方可使用。人類在尋找石器時認識了礦石,在燒制陶器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在龍慶的各壯族村寨中,大年初一的頭一件事就是祭銅鼓,凌晨一二時許,挑當地三溝匯合處的清水將銅鼓冼凈,舂一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篩子里,上擺肉一刀、茶一杯、酒兩盅、菜六碗(四葷二素),再將篩子放在銅鼓上,由主祭人邊叩頭,邊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