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里那些大佬的傳說


大家好,今天起會慢慢更新一些光伏能源行業傳奇人物小故事
可以當一個個小故事看,新能源行業里那些大佬的傳說
那時候的尚德可謂是風光,彼時是施正榮的黃金時代。
春風得意的施正榮說:
“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會去掙一分錢。”
而那個時候,英雄多出身于草莽,有的都是敢想敢干的沖勁,人人都想,我為什么不可以是第二個施正榮?于是大大小小的光伏企業就像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了尖,然后遍地開花。最多的時候,就浙江一個省,就冒出200多家光伏企業。
中國光伏的致命點
2010年之前的五年,是中國光伏金光燦燦的五年,但其實這種金光,只是鍍金層發出的。那個時候的光伏有三個致命點:三頭在外
簡單來說就是原材料、技術和市場,都極大依賴國外。即90%的原料依賴進口、90%的核心技術不在手里、90%的產品出口到歐美。(1)我們先來說說原材料
那個時候,因為國內多晶硅生產落后,能耗高,價格根本不占優勢,2006年全國需求量5000噸,實際產量不足300噸,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中國人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突飛猛進的中國光伏,顯然也吸引了國際資本巨頭的注意,成了圍獵的目標。
因為中國沒有多晶硅生產的先進技術,國際資本推動多晶硅原料價格飆升。不到三年,多晶硅原料價格就從每公斤40美元,漲到每公斤500美元。不帶講價的那種。反正中國其他光伏企業還求著我要!于是,中國光伏靠勞動密集型產業撐起來的利潤,被萬里之外國外供應商輕松奪走。中國光伏的毛利率,從2006年的40%,一下子掉到了10%。為了干死競爭對手,同時擔心成本繼續抬升,國內光伏企業開始紛紛搶渠道,搶供應。殊不知,搶到的是一個大雷。當時的施正榮判斷,光伏產業增長還會持續,多晶硅的價格也只增不減,所以必須鎖定多晶硅產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美國多晶硅制造龍頭MEMC公司
2006年,施正榮找美國多晶硅制造龍頭MEMC的CEO納比爾·加里布軟磨硬泡,終于說服對方按照100美元/公斤的價格,和無錫尚德簽訂了十年的長期供貨協議。
2007年,尚德又與美國HoKu簽訂了6.78億美元的多晶硅供貨合同。然而,施正榮沒想到的是,他將為他的判斷付出巨大代價。
(2)再來說說技術
不是沒有人想過,要不要把多晶硅國產化,減少對國外的依賴呢?這么想倒是沒毛病,方向對了,可是路徑錯了。本來應該研發自己的多晶硅技術,但光伏民企們覺得,與其投入巨資搞技術,不如把眼前的錢先賺了。絕大部分廠家搞的是引進西方生產線,狂造多晶硅來賺快錢,不管這些生產線是不是落伍和即將淘汰的,反正拉到國內能賺錢就行。于是,中國多晶硅項目開始遍地開花。截至2008年,國內多晶硅企業上百家,產量2005年僅有60噸,2006年也只有287噸,2007年為1156噸,但2008年狂飆到4000噸以上。但是,因為技術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導致中國生產出的多晶硅在技術和成本方面并不占優勢,平均約每公斤70美元。有些光伏企業的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而國外大廠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除了上游技術的缺乏,還有多晶硅澆筑爐、線切割機等設備也都依賴歐美日韓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