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研報:中國以外的國家生產動力電池均有障礙?


導讀
隨著美國希望將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轉移到離得更近的地方,投資者應該考慮投資創新的老牌公司。
盡管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等在電動汽車電池生產方面進行了重大投資,但其他國家對全球電池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比如中國。
從全球來看,交通運輸——包括卡車、飛機、輪船,尤其是乘用車——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來源,這為全世界各個國家向電動汽車過渡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但這樣做將需要對綠色環保汽車所需的鋰離子電池的全球供應鏈進行重大改革。
這種轉變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和經濟問題。企業要想在這種新形勢下取得成功,需要面臨一系列棘手的因素:其中包括成本效益、可持續技術、在各個地區的運營、強勁地勞動力市場和順利的許可流程。以下是投資者可能正在尋找的內容:在這種轉型中,哪些公司可能帶來上行空間?
重新布局供應鏈
目前,高達90%的電動汽車電池供應鏈都依賴于中國,中國最大的兩家電池公司控制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中國企業花了幾十年時間來研發這方面的技術,無論是在勞動力和制造業基礎設施,又或是制造電動汽車所需的關鍵材料的開采方面,中國都占據了主導地位。
中國的先發優勢將使美國制造商難以趕上,尤其是在美國公司受到更嚴格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的約束的情況下。
隨著新的供應鏈和制造中心的出現,電動汽車價格居高不下,實現盈利、高效地生產可能是一項重大而昂貴的挑戰,這可能會減緩電動汽車的普及。
摩根士丹利全球汽車和共享出行研究團隊主管Adam Jonas表示:“電動汽車的普及涉及許多敏感且相互矛盾的因素。”“交通運輸行業的脫碳至關重要,但必須以不影響安全、環境或經濟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