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歡顏》從開播到現(xiàn)在臨近大結(jié)局,最大的話題還是官宣陣容當(dāng)天網(wǎng)友吐槽的官博“端水”端到極致——全是主演。這也不怪官博,畢竟擁有張譯、廖凡、張魯一、董子健、佟麗婭等“大腕”,它也很難辦,只能用這種端水的方法來平衡所有觀眾的心態(tài)。
除了這一條熱搜之外,關(guān)于這部劇的任何消息都仿佛只流傳于劇迷當(dāng)中,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條能夠稱得上“破圈”的熱搜或者相關(guān)話題,這實在是可惜。在豆瓣上,《歡顏》的評分高達8.0,沒有粉絲的控評和刷高分,這樣的成績更顯真實。但這部陣容豪華、內(nèi)容精彩的劇還是“撲街”了。
與《歡顏》的冷遇相似,另一部電視劇《大宋少年志2》的成績同樣也遠低預(yù)期,明明有第一部的好口碑,有“金牌編劇”王倦的操刀,明明更該俘獲觀眾的芳心,但事實與想象差距甚遠。
雖然《大宋少年志2》的收視不至于像《歡顏》總是墊底,但是也幾乎也與前三絕緣。
將這兩部劇放在一起,似乎沒有可比性,一部是年代大劇,一個是青春群像古裝劇,一個匯集了眾多名演,一部都是年輕面孔。但這兩部的“撲街”原因卻是有共通之處的。
首先就是這兩部劇都有一定的看劇門檻,《歡顏》的門檻就是這部劇本身,導(dǎo)演想要成就一部電影般的作品,所以在臺詞的處理、情節(jié)的節(jié)奏等方面都異于平常,這反而令許多觀眾感到不適應(yīng),這種節(jié)奏過于緩慢、臺詞過于電影化風(fēng)格并不受現(xiàn)在的年輕人所喜歡。而年代劇的主題也會因為過于沉重而被許多尋求放松的觀眾所放棄。
這邊的《大宋少年志2》,壞就壞在它是第一部的續(xù)集,所以沒有看過第一部的觀眾顯然不會選擇去看這部劇,而對第二部感興趣的觀眾肯定也會先補一下第一部的劇情。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在這兩部劇播出期間,有許多同期的電視劇的熱度、口碑都挺不錯,比如《長相思》《蓮花樓》,它們既擁有流量演員的出演,質(zhì)量又相對較高,相關(guān)話題也是屢屢登上熱搜。相比較之下,《歡顏》和《大宋少年志2》就實在是過于低調(diào)了。
當(dāng)然也不僅僅是外在的原因,這兩部劇劇本身也有爭議,許多觀眾看《歡顏》是奔著張譯去的,但是張譯上場已經(jīng)是第十集了,劇情進展又較慢,這個過程顯然過于磨人了。
《大宋少年志2》的最大爭議就是換演員。第二部中,“七齋”的成員韋衙內(nèi)換成了另一個演員,雖然說新演員表現(xiàn)還不錯,完全不拖后腿,但是觀眾顯然更喜歡第一部的演員,新人再好,也總覺得少了點靈氣,“沒那味”。
《大宋少年志2》也在努力提升熱度,還推出了“七齋”的團綜。但是這畢竟只是小范圍的傳播,正如前面所說:沒看過第一部的觀眾不會看第二部,那么沒看過電視劇的觀眾恐怕也不會看團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