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機器經歷了“零件定義”到“軟件定義”的過程。脫胎換骨的現代工業中,各種新型“零部件”高效靈活運轉,軟件是其中的“思想者”、“統治者”與“定義者”,跟隨工業文明不斷積累、進化,形成面向工業領域的多個應用門類——機械自動化、生產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等。
在由計算機設備變形衍生的各類工控編程器、工業計算機、嵌入式設備、測試儀器、醫療儀器、電視機及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VR/AR等智能硬件中,軟件是核心。
機器的價值,已從衡量零部件數量、精度,衡量電路數與靈敏度,到衡量芯片數量,繼而發展至衡量軟件代碼數與可靠度。
正所謂“無軟件,不智能”,作為重要知識載體的軟件,軟件既能重構知識,也可為數據增值、為機器設備增值、為管理過程增值。它借助網絡所形成的數據能夠有序、自由流動,讓人們獲得如用水、用電般使用泛在知識的能力。繼軟件定義數據,定義模型,定義硬件,定義網絡,軟件也在定義制造業,成為驅動未來工業的重要力量。
推進工業軟件與制造業融合是當前推進兩化融合,特別是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重要舉措。圍繞這一主題,由工信部指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與e-works企業網聯合主辦的首屆工業軟件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高峰論壇在京隆重召開。
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指出,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總體定位是把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改善供給,釋放新的發展動能,催生“新工業革命”,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特征。我國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簡稱“四基”)產業基礎薄弱,對于“制造業+互聯網”來說,僅僅補上“四基”短板是不夠的,必須依照《指導意見》大力發展“新四基”,即:“一硬”(自動控制和感知)、“一軟”(工業核心軟件)、“一網”(工業互聯網)、“一平臺”(工業云和智能服務平臺)。
懷進鵬表示,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具有提升國家競爭能力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重要意義,政府要在產業轉型升級中進一步做好服務,為制造業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未來軟件企業將朝著網絡化、生態化、平臺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為抓手,加大工業軟件應用與推廣力度,加強產業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