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地區,根據各區域的重視程度與建設進度不一,充電樁的保有量與使用率也差別甚大,充電設施分布不均衡、不對應,有的區域供過于求,有些區域則供不應求。購買電動私家車的人多,充電樁卻很少、不好找,充電難成了電動汽車車主們的普遍心病。
近年來電動車的銷量增速高于電池充電樁的建設速度,電動車數量增長較快,或許這也是電動車主感到充電不方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充電樁標準不統一、物業不配套等因素都成為制約電動車使用便利性的重要原因。要讓共享充電樁的供給趕上需求,必須摸清家底,同時著眼未來、科學規劃,做到樁站先1行、適度超前。要按照各地區的地形和整體建設格局進行設計和規劃,當充電需求量比較大時,需要配套足夠的充電裝置,而且要從長遠考慮,超前規劃和設置樁站,以滿足未來車輛充電的需要。為讓充電樁的布局跳出結構性矛盾的窠臼,各地區要做好事前調研、數據分析,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的實際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濟、經濟合理的原則合理配置,做到只要有人買電動車,就在那里建充電樁,擴大社會車輛充電站的比例,讓共享充電樁進小區成為標配。
共享充電樁被正式納入國家新基建的版圖,多地出臺新政鼓勵充電樁企業發展。政策支持的方向也由單純鼓勵投資轉向為鼓勵投資、運營、技術、平臺等多角度并重,比如鼓勵發展大功率直流充電樁,重點考核充電樁的利用情況等。
對于走過之前那個時代的充電樁企業來說,現在是到了該深耕細作的時候了。現在很多充電樁設備制造商并非專門做充電樁,充電樁業務在主營中的占比并不高,有時甚至需要靠公司其他業務來“養活”目前暫難盈利的充電樁項目。不過,受訪的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對新能源和充電樁的前景看好,不會放松在充電樁領域的投入。
毋庸置疑,充電樁產業發展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通過深入融合新基建中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和通訊網絡基礎設施的高新技術,建設更便捷、更智能的充電基礎設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