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著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病生。
培補精氣: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來。李氏》)這就表明孔子已經注意到少、壯、老三階段不同身心狀況出發,提出相應的養生之道,堪稱開創階段養生生理論之先河。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充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后天精氣之大要。
節欲保精: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欲以安精神。
中醫四季養生之冬季
冬季進補雖說是中醫養生保健的一大特點,但也并非人人都需要。在冬季進行補益,切忌走入“進補”的誤區。
誤區一:地域不分“濫補”
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如羊肉、鹿肉等,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強壯補身,御寒助陽確有作用。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學。它承載著五千年中國醫學文化的積淀,集結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知識,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中醫的陰陽五行0、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等理論為基礎,氣、血、津、精為人體的組成,通過望聞問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癥、分型,從而確立治法治則,后運用各種中醫傳統療法,如中藥、針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指導、治0療或調理身體。[溫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由此可見,作為中國的國粹,中醫有著龐大而又完善的系統;作為一門學科,中醫又有各個子學科,因此看中醫絕0不等同于吃中藥。中醫除了吃中草藥,還有針灸、拔0罐、推0拿、藥浴、刮痧、食療等各種方法,且療0效甚佳。
國內龐大的養生市場是客觀存在的,人民群眾養生的積極性是可貴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身體,可以促使保l健工作上升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事業。飲食養生營養學十分重視和強調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憑口感,而是看食物攝入人體內經過代謝轉化后,在體內終代謝產物是呈酸性還是堿性。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只有全民的參與,這項工作才有發展前景。把群眾的養生熱情引導到正確的中醫養生軌道,是利國、利民、利中事業發展需要的,也是中事業發展的良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