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配送的本質就是供應鏈生意,做好了供應鏈,抓好了采購工作,基本上這門生意大的難點就被解決了。
一般來說,大家做蔬菜配送生意是全品類生意,可不僅僅是蔬菜,這其中大的品類涉及到蔬菜,肉禽蛋,海鮮水產,凍貨,熟食,糧油,干貨調料,餐飲用品,酒水飲料,水果。這么多的品類,而且是天天都要配送,每個品類都涉及到若干個供應商,非大宗類的蔬菜,本身價格就是天天變,而且質量基本上也是天天變,如果采購這塊不夠,供應商這塊控制不嚴格的話,影響是非常大的。
起步階段一般情況下在配送商所在批發市場內部就能把供應鏈的問題解決掉,但是要想做的有壁壘,需要深入更上游的廠家,有些品類的差價會很驚人。對于蔬菜類,規模做到一定程度后,大宗類的蔬菜需要深入到基地。
賺錢主要靠的是中長期采購做囤貨來抵沖價格波動獲得收益,主要考驗的是采購的水平。要想做好蔬菜配送生意,首先自己或者自己的合伙人得是供應鏈管理這方面的老手。
生鮮食材配送公司盈利的關鍵之一是供應鏈管理能力,即控制成本的能力。怎樣做好這一點也讓生鮮老板十分頭疼,如何培養值得信賴的采購員,如何避免在批發市場被屠宰?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生鮮采購的管理和技巧,學好這些技巧,每年節省數十萬。
1. 不能只和一家供應商合作
為了減少分揀員的工作量和采購的壓力,大部分生鮮企業可能會把一些比較穩定的訂單,如肉類、根莖類的食材交給幾個供應商供貨,一開始雙方合作都很愉快,無論是食材質量和送貨時間,還是服務都令人很滿意,但合作一段時間后,開始會出現一些問題,幾個供應商慢慢懈怠下來,不是送的貨差,就是送貨晚點,導致生鮮企業的客戶投訴率越來越高。
解決方法:做生鮮配送不能只和一家供應商合作,不同菜品多儲備2家供應商。首先,多個供應商之間維持競爭關系,采購員可以從中選擇的貨源,以及相對實惠的報價;第二,如果供應商有問題,如缺貨、質量不佳等等,還有其他供應商及時做補充供應。
2. 不能一味地壓價
為了達到高利潤,有些企業會在壓價上面花很大功夫,把價格壓得很低很低,雖然價格是低了很多,但是在實際合作過程中,可能會因此而出現很多問題,不是質量上出問題,就是延期送貨,并且供應商還都有合理的理由應對。
解決方法:采購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利益是相對的。只有找到平衡點并保持供應商的合理利潤率,才能維持雙方長期穩定的合作。合作是為了一起賺別人的錢,而不是一味想著怎樣從對方身上榨取利益。供應商做生意也是為了賺錢,沒有利潤空間,合作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問題。
3. 每次進貨時都要查驗貨品質量
供應商頭一次給你看貨品時,一定是質量好而且價格便宜的,但合作過幾次后,他們會提升價格,有些甚至還會在質量上動手腳。
解決方法: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每次進貨時都要查驗供應商提供過來的貨品的質量。
4. 采購工作要有記錄,要經常總結匯報和分析
采購是一個非常感敏的部門,企業的經濟命脈在這里開始,采購每購回的物料不僅僅是花掉的公司的錢,很多時侯是采購花出的錢掌握著這個企業的生死興衰,因此采購工作要有記錄,要經常總結匯報和分析,這可能會讓采購員覺得很繁雜,很不適應,但有有時候,鐵定如山的記錄會勝過口言巧語的編導。
解決方法:要想簡單的記錄采購工作和分析匯總采購數據,建議用生鮮配送app,隨時隨地手機創建采購單,隨時隨地查看訂單匯總和庫存余量,采購單可以一鍵發送給供應商,自動同步財務、倉庫,一張采購單可分時段分批完成采買、入庫。管理者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掌握經營狀況訂單、商品、客戶、員工成效,隨時查看經營毛利、損益分析一目了然。
農產品賣難的問題,看似是一個農業產業的內部問題,實質上是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整體不高的一個表現而已!由于農產品的生產是并聯式生產,產品上市時間集中,產品出口單一,采后加工,儲運設施設備落后,再加上產品生產組織小而散,價格做過山車就再所難免!
需要說明的是,土地制度制約產業化的適度規模化,二是從業人員的經營能力滿足不了產業發展現狀!
對新進入者的一些提醒:
1、如果決定進入農業,一定做好準備,切忌急功近利。
2、多學習國家關于三農的政策,補貼對于從農者是好事,但把發財寄托于政府的補貼,你注定不會走遠。種植什么,除了看國家政策,更要看市場。
3、有網絡和銷售專長的朋友,不妨先從家鄉的土特產和農產品銷售著手,做的好再投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