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跑道”前方的增氧水泵房
推水增氧讓一塘靜水動起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魚糞和殘存的飼料,順著循環水流進入吸污水道,約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機肥,剩下20%,則由已經建成的魚塘底排污系統收集利用,整個過程零水體外排。外圍魚塘里飼養了花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還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進一步凈化水質。大量養殖案例證明,跑道養魚養殖密度大,成活率高,飼料利用率高,方便養殖管理,適合于高密度池塘養殖,經濟效益頗高。
那么“跑道”養魚究竟能給魚類養殖業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
提高了養殖效率
據周恩平介紹,在700平方米的跑道中,今年一次性投入了鱸魚17萬尾,鳊魚4萬尾,平均一個“跑道”內有4萬尾以上的魚,水槽里的魚兒爭先恐后地頂著水流不斷擺尾,嘩嘩作響的水面上,滿是魚群密密匝匝黑黢黢的脊背和魚尾甩起的耀眼水花。而這還沒有達到每條“跑道”的滿負荷。5條“跑道”相當于傳統養殖方式的50畝水塘的養殖量,而存活率比傳統養殖模式要高30%以上。應急氧氣設備傳統的養殖模式下1大的成本就要屬3-4年一次的“清淤”了,“清淤”是指在3-4年左右的飼養周期后,每個魚塘需要將水抽干,然后將塘底的淤泥翻開,把更深位置的土壤翻上來將淤泥蓋下去。且因為魚相對固定在一處,使得飼料只需集中投放,利用率提高20%左右,魚可以長得更快,可以比其他養殖戶更早捕撈上市,獲得更高的利潤。
圓形內循環養魚系統介紹:
1、魚兒“圈養”在圓形的養殖槽中,所有的排泄物和殘餌均隨水流集聚在錐形集污區,底排污系統隨時將集聚的糞污抽取到岸邊的尾水凈化塔內。養殖水體始終處于潔凈狀態。
2、增氧系統隨時向養殖槽高壓供氧,魚兒在干凈、新鮮、富氧的水體中生活,會胃口大開,因此吃得多、長得快、病害少。
3、尾水凈化系統通過物理沉淀、生物過濾、細菌分解等處理程序,將養殖尾水凈化后,再回流到池塘中,分離出來的魚糞廢物則成為很好的生物肥料。
4、該系統具有、高產、環保的優點。
您認為流水槽的規模和大池之間1合適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只要經濟能力許可流水槽就可建得多一點?
周:當時有人認為流水槽規模越大,它的造價就越低,生產中我們通常是建3條槽。2013年當時我們推出的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控制在2%,亦即2%的池塘養魚,98%凈水。當時集污設備不行,開始在平望搞的時候是人工進行吸污的,發展到現在既有手動的,也有半自動牽引式的,還有單軌的、雙軌的、智能化的。像我們在上海松江做的流水槽,就是智能化的,程序全部輸入電腦,一天可以吸6次,也可以吸8次,事先設定輸入電腦即可。所以說,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是根據吸污能力、養殖品種、養殖能力等綜合確定的。現在我們在推廣時,比例放寬到3%,隨著設備的改進和大池種養水平的提高,比例應該還可以放寬。例如:您有4畝養殖魚塘,則可以安裝2組圓形內循環養魚系統,一組養加州鱸、一組養斑點叉尾鮰,養殖系統僅占地200平方米,系統之外的大水面還可以養殖100尾鳙魚、250尾鰱魚。但是流水槽和大池塘的比例也有一個天花板,我認為不可以太高,比例太高的話可能在3~5年內沒問題,但是一旦超出了大池塘的凈化能力,也許10年后水質又會走到像現在的樣子。我們的目標是一池水要用到后還是好水,要零水體排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