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事會計行業之前,需要從出納做起,熟悉企業的財務流程,規范自己的操作行為。做出納的時候要學會認真細致,所有的標準化操作都應該嚴格遵守財務制度,不得自行便宜行事。
2 在做出納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備考初級書作為上崗證,出納不需要,但是有能更容易找到出納的工作,這是個雞生蛋的問題,有證當然,沒證去面試出納的工作也不會很困難。
3 想做好會計是讀一個學校或者報一個提高班,主要學習的是會計實物和稅務政策。會計工作是具備法律責任的一個崗位,尤其是面對稅務方面,責任非常的重大,不能馬虎。
4 會計實務依據公司行業的劃分,區別很大,所謂的一理通萬事明其實在會計工作中并不存在,只能說有一個處理邏輯,但是實際上的區別非常的大。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可以說一個行業就是一門學問。
為了實現成本會計的標準化,還應該建立其相關的準則體系,直接指導成本會計的具體工作。由于傳統成本會計的制度僅僅是關注如何開展編制會計、如何進行財務報表、如何設置會計科目、如何進行會計記錄等,已無法適應現代劃企業的發展要求。所以,應該根據新的形勢制定相應的成本會計準則體系。首先需要確定成本會計的一些原則性問題,規范成本會計的方法,對成本會計的計算職能進行重新地構造;其次在建立成本會計的準則體系時,還要融入相關的信息化技術。
鑒于商超企業組織結構復雜,預算需要按照職能部門進行橫向分解,總部+門店模式要求指標縱向細化,橫向縱向還會存在交集,導致預算指標分配和考核機制錯綜復雜。比如銷售指標,品類部要按崗位逐級發布;營運部要按照區域、門店甚至渠道向下發布,而門店又可能涉及品類指標。如此錯綜復雜的關系,公司如果沒有明確的工作指令,沒有提供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指導,加上信息溝通不暢,員工不清楚工作流程,工作和公司要求脫節,預算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業績考核不合格,員工熱情會被消耗,就會失去工作積極性,導致離職率增加,公司持續經營受到影響。
數據采集系統。商超企業多為“總部+眾多門店”的經營模式,數據歸集到總部,由共享中心進行處理,向業務單位展示定制化報表,總部管理會計進行分析加工向管理層呈現報表。因此對于商超企業需要加強基礎數據采集系統建設,完善各類銷售收入錄入平臺,推行切實可行的費用報銷、審批和支付系統。基礎數據系統必須與ERP系統進行對接,以保證錄入的數據、處理結果和呈現報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