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B2B電商正真內含“新產業經濟體”
文章開頭有提到“新零售”,它是由“線上+線下+物流”形成的一個新概念(其實這也并不新了),其中的“物流”板快應該值得我們所有快銷人重視,快銷品行業在物流形成上有天然的優勢,現在很多人還不知道怎樣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做B2B之所以難成形,關鍵就是在于,多數人把目光放在“線上+線下”這個所謂“互聯網+”的虛名之上,而忘記了自己原本就有的優勢,天天在那里B2B 、B2B的說,其實什么是B2B呢?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對快銷品來說現在我們通常聽到的B2B,跟真正要達到的那個B2B還有很大的差距離。一、新渠道傳統產業發展到今天,就渠道方面而言,無論是內銷還是外貿,都需要扁平化。
B2B是一條供銷產業鏈,而這根鏈條一直就存在于我們的現實中,只是在今天由“互聯網+”這個理念衍生出B2B這么一個概念,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用兩個字母把一個行業就概括了的話,這實在是太過于草率(當然了,如果為了好辨別B2B可以是個代號,但是真理),行業從表面去看都是一個簡單的結構,但實際暗藏太多玄機,僅僅用一個線上網絡是無法實現所有的“夢想”,一定是一個體系化運作,B2B也不例外。0的趨勢相競爭長線來看是不可能勝出的,作為結果這些人就很可能會被甩到社會的邊緣。
怎樣的體系能夠支撐起這么龐大的產業鏈運作?是“新產業經濟體”,為什么要叫它“新產業經濟體”,這個體系也需要升級,在原來“產業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升級,以更好的迎合時代的發展,也許這樣說有些寬泛,但除了這個目前實在找不出有哪個體系能比“新產業經濟體”更具準確性和包容性。因為你只有建立足夠多的有效用戶池,才可以做用戶分級,做漏斗模型,才會擁有大量的數據,公司未來的自營或平臺業務才會出現指數級的增長,才有機會成為10億美金級公司。
快消經銷商的出路
轉型對經銷商來說是一次生死較量,不轉型就只有轉行,但終大部分老經銷商會被淘汰出局,在目前看來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快消經銷商本身來看具備天然優勢,為什么依舊難成,這其中有以下原因
一、“膽量”不夠,不敢“革”自己的命
所謂“膽量”實際是出來的,市場雖然有所變動,但目前還沒有真正危及到經銷商的“生命”,依靠存量短時間內還不會餓死,所以就先等著看看。
二、各自猜忌人心不齊
這個是多數傳統經銷商的通病,不想出大力,又想獲大利,生怕自己吃虧
三、管理跟不上
這個是傳統經銷商的痛,原來都是,現在要改編成正規軍,整個管理體系從上到下都跟不上發展的節奏,老業務員抵觸,老板也束手無策,要知道,不說“產業經濟體”就單說同城物流,就是一個大的體系、一個大工程,除了要投入人力物力外,在對資源的鏈接整合能力上也要有非常強的操作和把控能力,試想有幾個經銷商能做到這點?這里確實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口就業,相當于說是手藝人越來越有生存空間。
從企業到產業B2B,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
過去我們研究供應鏈架構,往往以企業為對象,從單一鏈條展開,關注供應鏈上的企業(鏈主)與非企業(鏈屬)之間如何進行有效協同,從而提升單一供應鏈的效率和價值,并與其它供應鏈展開競爭。
商業邏輯
為了確保競爭優勢,企業往往拒絕共享。因其體系封閉,內生循環,筆者將其稱之為“封閉式企業供應鏈體系”。
近幾年,伴隨著供應鏈上第三方(如物流、金融、信息服務方等)的服務水平和整合能力的大幅提升,供應鏈架構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拓展,出現了產業/平臺供應鏈的概念。
在供應鏈網絡中,產業B2B平臺方同時為多條供應鏈服務,他們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增值服務,吸引了大量的上下游企業入駐平臺,形成了“企業(N)+產業平臺(1)+企業(M)”的模式。
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平臺往往強調共享。因其體系開放,外生循環,筆者將其稱之為“開放式產業平臺供應鏈體系”。
弱小受欺,被動挨打。就像百度的標簽是搜索,騰訊的標簽是社交,大部分人都會有標簽思維。以物流企業為例,前些年我們參加物流行業的峰會,聽到多的就是“錢難賺”、“客戶少”、“壓力大”。然而這幾年情況大為改觀,許多轉型的物流企業如今做得風生水起,一下子變成了人人羨慕的“高富帥”。其業務線也從過去單一的物流服務,拓展到了信息化,甚至是投融資等過去只有金融機構才有權利玩的“高大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