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后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里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饑。"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于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或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于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 擴大開來。南宋莊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于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于北方了。
小麥冬季死苗預防
生理。在正常情況下,小麥越冬期間,可承受零下15℃的低溫,而不受凍害。但是生長過旺或過弱的麥苗,因為分蘗節處含糖量很低,抵抗力較弱,即使溫度不到零下15℃也常常發生死苗現象,尤其遇上溫度變化劇烈的天氣,凍害死苗現象更為嚴重。 干枯饑餓。早春表土融化,下層仍結冰,葉片開始蒸騰,而根系吸不上養分和水分,產生干枯或饑餓,嚴重的也會使植株。
窒息。一般澆冬水過晚或澆返青水過早,并且量大,水滲不下時,地面結成冰殼,麥苗由于缺乏氧氣,便會因窒息而。
干旱。大多由于整地粗放,播種太淺,墑情太差,根系較弱,使麥苗生長不壯,分蘗節處于干土中,在土壤凍結的情況下,根部不易吸水,地上部仍有蒸騰現象,使麥苗難以維持體內水分平衡,容易死苗。
凌抬、凌截。苗弱,土壤水分多,下層結冰,體積膨大,結冰土層把土壤和根一起抬起來,根被拉斷而。部分沒有的,分蘗節露出地面,不能發生次生根,植株晃晃蕩蕩,如不及時培土,也會在春季。
防治措施:秋種精細整地,增施肥料,選抗害品種,足墑播種,培育壯苗,適時適量冬灌。根據墑情、苗情,采用鋤劃、、覆蓋土雜肥等措施,增強麥苗的抗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