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物與填料三者的配合在污染物去除中以達到作 用、人工濕地填料的組成和配比如何優化配置、填料的尺寸和孔隙率性能如何優化配置等尚需進一步實驗以提供選擇的科學依據。加強各種污染物(特別是氮、磷、重金屬)進入基質層后的遷移轉化過程的定量化研究以及建立元素循環的生態動力學模型研究,對于探明人工濕地的去污機理、優化濕地的設計也具有重要意義。 濕地是由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自然綜合體,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是生物重要的生
構建模式使得人工濕地進入了規模性 的應用階段。國外對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研究開展較早,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國約克郡Earby的濕地系統,它持續運行到 1992 年;1953 年,德國Seidel在研究中發現,蘆葦通過其根區產生微生物活性的區域作為生化反應器來轉化、降解有機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90年7月, 在中國深圳成功建立了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 二、人工濕地的填料 目前,用于人工濕
立方米,分別增長了48倍和204倍,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在這十幾年時間里也由1978年的10.3%上升到2014年的90.18%,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的地表水環境,尤其是城市水環境質量。然而,目前我國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卻存在著較嚴重的運營維護問題,在已建成的一千多座污水 處理廠中,僅有約1/3按設計正常運行,約1/3低負荷運行,還有1/3間斷性運行或者根本不運行,運行維護成本高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因此,處理且運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