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為提高球化率,對原來的球化和孕育處理工藝進行了改進,主要措施是:增大球化劑和孕育劑加入量、凈化鐵液、脫硫處理等。球化率仍然采用25 mm的單鑄楔形試塊進行檢測,具體方案如下:
(1)分析原工藝球化率偏低的原因,曾認為是球化劑用量較少,故將球化劑加入量由1.3%~1.4%增加到1.7%,但球化率并未達到要求。
(2)另一種猜測是認為球化率偏低可能是由于孕育不良,因而試驗加大孕育劑量,由0.7%~0.9%增加到1.1%,球化率亦未達到要求。
(3)繼續分析認為鐵液夾雜較多、球化干擾元素偏高等可能是造成球化率偏低的原因,因而對鐵液進行高溫凈化,高溫凈化溫度一般控制在1 500±10℃,但其球化率仍未突破90%。
縮孔縮松:縮孔常出現在鑄件然后凝固部位(熱節處、冒口頸與鑄件連接處、內角或內澆口與鑄件連接處),是隱蔽于鑄件內部或與外表連通的孔洞。縮松,宏觀的出現在熱節處,細微的收縮孔洞,大多是孔洞內部互相連通。與球化元素有關的是,要控制殘余鎂和稀土不能過高,這對減少宏觀和微觀縮松都有明顯效果,縮松傾向幾乎與球化元素成正比。在實際生產時,在溫度差別不是很大時,車間為了操作方便,往往不會這么嚴格地區分,一般采用合理覆蓋球化劑,控制加入量的方式,來控制球化爆發的平穩性,以獲得合適的殘留鎂量。
球化劑的種類:
1、純鎂:這是國外常用的球化劑,國內應用比較少,壓力加鎂制取球鐵,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2、銅鎂、鎳鎂:是我國早期使用的球化劑,但成本高,回爐料中銅和鎳積累難以控制,造成韌性下降;
3、稀土鎂類合金:包括稀土硅鎂、稀土鈣鎂、稀土銅鎂等合金,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立足我國實際,在六十年代初研制開發的稀土鎂類系列合金球化劑,它們綜合了各種球化元素的優缺點,尤其是稀土鎂鈣合金,是目前國內應用量大面廣的主要球化劑,從而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球墨鑄鐵制造技術道路。黑渣的主要成分硅酸鎂,是由鐵水中MgO和SiO2反應生成的,并受其相對含量的影響。
球化劑密度大小直接影響球化元素的收得率。球化劑密度小,則在鐵液中上浮速度快。浮在鐵液表面的球化劑,鎂的氣化及氧化燒損增加,特別是鐵液溫度高、球化劑密度又小時,容易產生球化。
觀察球化劑斷口, 可以直觀分辨球化劑的優劣。球化劑色灰蘭略黃,斷口組織致密,斷口呈金屬光澤,劣質球化劑斷面致密性差,有氣縮孔、夾渣等異物,斷面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