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任何金屬都不能達到純。“超純”具有相對的含義,是指技術上達到的標準。
由于技術的發展,也常使 “超純”的標準升級。“超純”的相對名詞是指“雜質”,廣義的雜質是指化學雜質(元素)及“物理雜質”(晶體缺陷),后者是指位錯及空位等,而化學雜質是指基體以外的原子以代位或填隙等形式摻入。
但只當金屬純度達到很高的標準時(如純度9以上的金屬),物理雜質的概念才是有意義的,因此目前工業生產的金屬仍是以化學雜質的含量作為標準,即以金屬中雜質總含量為百萬分之幾表示。
超純金屬的制備有化學提純法如精餾(特別是金屬氯化物的精餾及氫還原)、升華、溶劑萃取等和物理提純法如區熔提純等(見硅、鍺、鋁、銦)。其中以區熔提純或區熔提純與其他方法相 結合有效。
由于容器與藥劑中雜質的污染,使得到的金屬純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用化學方法將金屬提純到一定純度之后,再用物理方法如區熔提純,才能將金屬純度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各種生產工藝及其特點簡介如下:熱等靜壓法:ITO靶材的熱等靜壓制作過程是將粉末或預先成形的胚體,在800℃~1400℃及1000kgf/cm2~2000kgf/cm2的壓力下等方加壓燒結。可以用半導體材料鍺及超純金屬鋁為例說明典型的超純金屬制備及檢測的原理(見區域熔煉)。
中國的貴金屬工業由于較長時期處于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發展比較緩慢,特別是鉑族金屬起步更是比較晚,工藝技術比較落后,國內資源更是匱乏,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以上海黃金的開業為標志,在這三十年里,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現貨、紙黃金、紙白銀等等的交易模式,為投資者開打了通往財富的大門,更多的開辟了就業渠道,同時鉑族金屬的生產加工企業和流通領域的企業也似雨后春筍,蓬勃發展,使中國成為很大的的鉑族金屬進口和消費國。為了形成高質量圖像,聚合色粉被廣泛使用,以代替慣常使用的粉碎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