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5、快速恢復
對于災難發生時,多長的停機時間是可接受的,不同的用戶針對自身業務特點有不同需求。而如果服務器宕機、長時間的電力中斷、光纖挖斷或突發的自然災害,這些意外發生后多久會導致損失,對于很多用戶而言是即時的災難后果。因為即使有傳統定制的遠程備份,仍然需要時間去做數據的恢復和業務重啟,且取決于遠程備份的地點遠近和遠程服務器的性能。
隨著云災備云高可用的出現,你可以預先準確估計恢復的時間,確保停機時間在一個可接受的合理范圍內,從而制定一個準確、可交付的SLA協議,并遠程使用云計算和云存儲資源。
主流的災備方式有基于存儲、基于操作系統和基于應用軟件等備份方式。對于企業來說選擇什么樣的災備方式,這與其對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也就是因為災難帶來的業務中斷的時間)和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即因為災難帶來的數據丟失量)的容忍度。
根據以上RTO和RPO的衡量標準,災備解決方案一般也分為七個級別,當然付出的成本也自然不一樣
這類技術通過對系統內核的修改,能夠將特定的進程進行封 裝,形成相對獨立的進程運行環境。其優點是構建進程運行環境,即虛擬容器,僅僅需要對系統資源做邏輯上的重新組織和調度,不需要在容器底層設立復雜的指令模擬層和 Hypcrvisor(虛擬化系統管理程序)。因此這是一種輕量級的系統虛擬化技術,額外開銷小。這類技術的缺點是應用范圍有局限,不能支持多種 內核,虛擬容器內部的運行環境必須與包含容器的物理主機上的宿主系統相類似。
缺點是其Hypervisor形成了一個厚重的中間層,帶來了較大的性能損失。對于全虛擬化的實現,也有很多種類,例如借助硬件支持實現的全虛擬化:基于仿信號器的純軟件全虛擬化。后兩種虛擬容器實現技術又可以統稱為基于Hypervisor的虛擬化技術,總體來說,其性能由于中間抽象層的引入而有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