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Walton(1960)就曾對Bowen的認識做過如下的評論:“鮑文的化學理論或將該理論應用于玄武質巖漿的分離作用并沒有任何錯誤,這依然是巖石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論僵硬地束縛一個單獨的模式上,認為大多數火成巖的演化都是玄武巖漿入l侵地殼冷卻、結晶和分離之故,那就有點臆測了。同樣的化學理論可以應用于其他模式”。花崗石取材于地下優異的巖石層,經過億萬年自然時效,形態極為穩定,不用擔心因常規的溫差而發生變形。
20世紀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為代表的“變成論”者和以N.L.Bowen為代表的“巖漿論’’者之間的爭論,隨著其后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花崗巖的巖漿起源而結束。然而,組成花崗巖體的巖漿來自何方?事實上,這些巖基很少是花崗巖,而大部分是山花崗閃,陡巖和石英閃長巖組成的。用Bowen的話表示:Whence the granites?(花崗巖從何而來?)對于這一問題,壓倒性的認識是:花崗巖由地殼中各種不同成分的巖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
凱基魯爾夫(Kjerulf,1855,1879)則主張奧斯陸的花崗巖是火戍的。他承認凱爾霍所提出的空間問題,但他認為灼熱的侵入體吞噬了先前沉積巖。因而在火成巖巖石學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過幾十年后,密歇爾—列維(Michel-Levv,1894)——可能尚不知凱墓魯爾夫的著述——在法國闡述花崗巖的成因時引用了交代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十九世紀末,花崗巖是由變質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國頗為盛行。像挪威的凱基魯爾夫那些在法國和英國受過教育的人則偏重于“巖漿火成”(magmatic—igneous)說的觀點。抗壓強度根據石材品種和產地不同而異,約為1000-3000公斤/厘米。
應用:花崗石的用途根據晶粒大小分:晶粒細小的可加以磨光或雕琢,作為裝飾板材或藝術品:中等粒度的常用于修筑橋墩、橋拱、堤壩、海港、勒腳、基礎、路面等;作為大陸的標志性巖石,花崗巖構成大陸上部地殼的基礎,且花崗巖的形成過程通常與大陸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密切相關。晶粒粗大的軋制成碎石,是混凝土的優良集料。由于花崗石耐酸,還用做化工、冶金生產中的耐酸襯料和容器。
選購:1、檢查所提供的石材為天然石材,其材料性能是否滿足或優于天然花崗石(JB/T 7974--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