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淺灘深潭不存魚,庫灣溝汊好下竿
水庫的庫尾區(qū),大多為沙石底的漫坡淺灘,平時除白鰷或某些產卵的小型魚,大魚實在是難得一見。而那些陡峭的山崖和大壩附近,通常水深都在十數米、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開外,水下溫度很低,食物匱乏,魚兒豈肯待在這種地方忍饑受寒。死水中垂釣盡量找水動的地方,比如入水口、出水口、下風口等,這些地方含氧量比較高、水中食物豐富,是魚兒喜歡的地方。因此,水庫垂釣一般不應選擇深和淺之處作釣點。
庫區(qū)的灣子和溝汊,水深多在一兩米或兩三米之間(深不過三四米),這些地方往往水草叢生、溶氧量充足、食物眾多、水溫適宜,大量的小魚、小蝦和水生動物都聚集在此,是頗為理想的下竿地點。這些地方即使沒有大片水草生長,魚兒也少不了,仍不失為好釣點。
有些養(yǎng)殖池塘,由于缺氧,而導致“翻塘”的事情就經常發(fā)生,那就不僅僅是浮頭而已了,而是全部死掉,塘主要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這樣看來,在降雨即將發(fā)生時,還是在家歇一歇為好。
多日陰雨,突晴難釣
連續(xù)多日雨天后突然轉晴,釣還沒有適應環(huán)境的魚是無效的。長期的雨水本來已經使魚兒不適應環(huán)境了,突然轉晴后,夏天的陽光比較強烈,使水面迅速升溫,但是中下層水體溫度偏低,較大的溫差更使魚不適應水體環(huán)境,覓食就很不積極,它們一般會游到水體上層棲息,是很難釣到的。兩山峽谷釣溝縫山崗、山腳的凸出部伸入水中,其前方必是魚兒洄游的必經之路,選擇凸出部位做釣點,獲取好收成自然不必發(fā)愁。須等上一兩天,水體溫差不大了,方可出釣。
根據季節(jié)選擇釣位
“春釣灘,夏釣譚,秋釣陰,冬釣暖”,十二個字概括了一年四季選擇釣位的基本要求。春節(jié)萬物復蘇天氣回暖魚兒開始靠近岸邊覓食,此時釣灘。夏季天氣炎熱,水溫 升高,魚兒為了避暑都游向深水處,此時釣譚。干脆卸下浮漂,靈活調整釣法當然如果以上這些方法還不管用的話,那就干脆卸下浮漂,更換竿尖軟一些的魚竿,使用大一點的鉛墜,以崩尖釣法來進行作釣,這樣做可以使主線與竿尖形成一條直線,并且處于繃緊狀態(tài),只要有魚吃餌上鉤,竿尖就會出現點動的動作。秋季雖然轉涼,但是經過一個夏季的炎熱高溫,秋老虎還沒有散去,魚還是喜歡趨于樹蔭或者其它的陰涼之處,此時 釣陰。冬季日漸寒冷,魚兒會游向暖和的地方,此時釣位要選擇在向陽避風的深水處。
漂型分析在浮漂的使用上,一般遵循釣小魚用小漂,釣大魚用大漂,釣淺水用小漂,釣深水用大漂的原則。由于浮漂的漂型種類很多,每種漂型適應的魚情又有所不同。
1、軟尾漂:只有兩種情況下用,①冬天魚口輕時;②魚口滑時。
2、細長身、短腳、硬尾11~13目漂:釣小鯽魚、釣底浮。
3、細長身、長腳、長硬尾漂:釣大鯽魚。
4、漂身胖些的漂:釣鯉魚。
5、 目前流行的一種漂型就是棗核型的浮漂,棗核型的漂型,長腳長尾漂身短,翻身較快,下沉緩慢穩(wěn)定,接口底釣皆可。有魚吃口時,不管下頓上頂,出現的動作比較 明顯。兩山峽谷釣溝縫,山崗、山腳釣凸出水庫的四周,常有相鄰的兩座山包或山脖同時伸向水域,形成一道夾溝,其延伸到水中的部分,便是很理想的釣點,將竿打在這里,準能豐收。抗風浪性能好,在流水中使用時穩(wěn)定性高于一般長身浮標,短尾短目的小棗核漂,翻身快、盲點少,釣浮打水皮適宜選擇。
長尾長目的棗核漂在使用上更突出 綜合性,進攻時,目數調得稍微高一點,配合好餌重利用其下沉穩(wěn)定的特點從入水翻身之后一直到餌料到位全過程可逐層搜索魚層。然后在定層施釣或者控魚上升或 下降覓食。
相比一般標型棗核型浮漂具有不可比較的優(yōu)勢。使用棗核型浮漂垂釣生口魚和魚的密度比較大時采用進攻,防守時只需調的目數盡量低一些,就可以做到 快速到位直達底部,一般糗魚或者滑口魚的時候配合餌料的狀態(tài)和適當的延長子線的長度則是非常有效的防守型,再或者配合提鉛釣法會有更佳的表現。鳙魚起跳,半身出水,頭部入水,發(fā)出“咕嘟”聲,聲大而悶,浪花大,消失快。初學釣魚不妨 選擇一款合適的棗核型浮漂進行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