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國內相關研究:國內的相關研究基本上都是對國外孤獨癥兒童認知心理理論的驗證,如蔡蓓瑛等人(2000)對49名孤獨癥兒童及30名弱智兒童進行了行為評定與社會認知的研究。表明表達障礙、病理現象、與同齡兒童交往障礙是孤獨癥兒童比較的問題;而心理理論(TOM)實驗的結果表明孤獨癥兒童的心理理論明顯落后于弱智兒童,但高功能的孤獨癥兒童能夠完成更高水平的TOM任務。
自閉癥(autism),又稱孤獨癥,是一類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性疾病。這種疾病在1946年由美國醫生Leo Kanner首先系統闡述,表現為社交溝通障礙、無法正常與人交流、語言發育遲緩或障礙并帶有重板行為[1]。一部分自閉癥患者具備超乎常人的能力,例如機械記憶、數學、繪畫、音樂等。在諸多影視作品如《雨人》中,呆板但有超常數學天才的哥哥就是一個經典的自閉癥形象。這種疾病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患者常常無法進入正常的教育環境接受教育,以及因為古怪刻板行為遭受社會誤解等。
近年來,世界各guo對自閉癥的重視程度急劇上升,醫學界不斷更新自閉癥類的診斷標準,如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 (ADI-R)。遺憾的是,和諸多精神類疾病,如精、及雙向等一樣,對自閉癥的診斷目前還只能依賴于臨床醫生的主觀判斷。盡管已經有較確鑿的證據表明自閉癥與遺傳因素關系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