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彩鹮(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鳥綱、鹮科、彩鹮屬的鳥類。體長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體重485-580克。 是深栗色帶閃光的鹮,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鷸,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腳綠褐色;臉部,裸皮及眼圈鉛色;頸、上背、肩和內側翼上覆羽色深。頭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體羽大部為青銅栗色。叫聲是帶鼻音的咕噥聲,于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
彩鹮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活動。它們性喜群居,而且經常與其他的一些鹮類、鷺類集聚在一起活動。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每窩產卵3-5枚。分布于歐洲南部、亞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國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因為棲息地的減少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瀕臨絕跡。屬于《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 Ⅲ 物種。
2021年1月,攝影師在云南盈江流域一片濕地拍攝到彩鹮,這也是近年來彩鹮在該區域第二次被記錄。 [4] 2021年10月,從甘肅張掖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彩鹮現身保護區,這是該保護區范圍內記錄到彩鹮蹤跡。
花尾榛雞(學名:Bonasa bonasia):屬于走禽。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合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長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都有被羽,以適應嚴寒。雄鳥頭上有短羽冠;上體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橫斑;頦和喉黑,暗棕褐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呈花斑狀,而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鳥略同,但頦和喉大都棕白。
棲息在林下植被繁茂,漿果豐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針葉林里。多成小群活動,以各種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屬的哺乳動物,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動物,屬于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蹄子似牛、尾端有黑毛,麋形狀特殊,沒有眉杈。頭大,吻部狹長,鼻端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帶有響亮的磕碰聲。
麋鹿原產于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于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布于東亞地區。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供游獵,殘余的麋鹿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后不久被八國聯軍并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并繁殖到255頭,并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20年9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在中國的種群數量約8000頭,已有24個省份引進麋鹿,飼養點和放歸地總共81個。
四川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是牛科、羚牛屬物種。體形粗大,肩高100-130厘米;尾長15-20厘米;重量250-400千克。雄性和雌性均具較短的角,角呈扭曲狀,一般長約20厘米。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其體型介于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種大型牛科食草動物。毛發蓬松,體側和下顎有長毛,腿粗壯。身體呈淺黃灰色或稻草色,背部、腿部和臀部具有深灰塊。有一些身體前軀呈橘黃色、紅棕色至黃色,后軀顏色更深、更灰。夏季體色以金黃色為主。
棲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喜群居,每群約20-30頭,多至50頭。體型雄健,性情兇悍。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一般在白天活動。冬天組成小規模的種群,夏天時種群數量可擴充到100頭以上,年長的公羚牛則基本為獨居。交配季節為7-8月份,孕期大約8個月,每胎產1仔。平均壽命為12-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