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我國常見的外墻保溫材料有現場發泡保溫材料、保溫砂漿(保溫粉)和保溫板材,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地建筑節能標準的不斷提高,在75標準的要求下,聚板的上墻厚度120mm,巖棉板厚度更是需要達到140mm,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和施工工期,并且厚度的增加使得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外墻保溫脫落的問題更加堪憂。原先的保溫材料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我國特別是北方建筑節能的發展要求。真空絕熱板自動化生產線是我司綜合行業的需求獨立研發并推出的新型產品,真空絕熱板(簡稱VIP板)源于太空技術,環保、、節能。STP板全稱是超薄絕熱板,用英文表述就是SuperThinPanel,這不就簡稱為STP了嘛。作為新型防火保溫材料,該制品可廣泛應用于設備及電器,冰箱、冰柜等家電行業,冷藏集裝箱、冷庫及集成房屋、建筑墻體等領域。
全套生產設備由攪拌站及原料輸送系統,壓板機及輸送裝置,烘干機,芯材包裝設備,中封機,真空封裝機,折邊機,吸塵裝置等部分組成。該設備專為氣硅芯材成型設計,能自動上料、布料、出料,自動化程度高。
真空絕熱板自動化生產線是我司綜合行業的需求獨立研發并推出的新型產品,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環境好、生產、廢品率低、操作方便、質量可靠等優點,本公司生產制造VIP背封機、stp真空絕熱板設備、stp折邊機等。公司將持續創新,全力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環保和真空保溫板技術,更科學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支持。環保裝備技術結合國內企業的實際需求,在許多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超過了發達國家的裝備技術,為中國的節能減排開辟了嶄新的一頁。
因為超薄絕熱保溫板與墻體粘結材料為鋁箔玻璃纖維布,這種布耐酸耐堿但是非常光滑不容易與墻體粘結,再好的粘結砂漿與之結合都留有安全隱患,而產品的布邊本身也是真空范圍不得釘錨,所以特有的錨固技術誕生,增加了產品的安全系數,同時將重量大的飾面比如石材,面磚等能夠上墻提供了可行的技術保障,由于超薄絕熱保溫板重量輕所以無需大面積預留根據外飾面的不同,通過計算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每平方米預留多少錨固孔,錨固時使用8mm*6cm ;8mm*8cm;等規格的帶圓環的用保溫脹栓即可。防漲袋處理技術是指在超薄絕熱保溫板抽真空以前,預制一層的結合劑,抽真空后通過深加工處理將芯材與真空袋之間粘結為一體的生產工藝,這種工藝把原本分離的真空袋和芯材牢牢結合在一起,上墻后減少了破損機會同時大大降低了膨脹系數,利于安裝,便于墻體找平,也降低了安全隱患。3、真空隔熱板容易施工,它可以像瓷磚一樣直接的粘貼,所以就大大縮短了工期,并節約了成本。
1)STP超薄絕熱板具有極低的導熱系數,優異的絕熱性能,同時具有超薄、質輕、防火不燃、綠色環保的優點,相信會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2)STP超薄絕熱的壽命與芯材、高阻氣薄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STP板內部壓強在100Pa之下,就能保證其導熱≤0.01W/(m·K),使用壽命可以達到60年,與建筑物壽命同在。真空保溫板為什么就好了(1保溫原理:熱量的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熱對流、熱傳導和熱輻射。(3)將STP超薄絕熱板用于外墻外保溫,在保證建筑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面積,利國利民。
本公司生產制造VIP背封機、stp真空絕熱板設備、stp折邊機等。公司將持續創新,全力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環保和真空保溫板技術,更科學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支持。(2)用VIP隔熱時,外形尺寸33cm×46cm×28cm,保溫層厚度2。真空絕熱板自動化生產線是我司綜合行業的需求獨立研發并推出的新型產品,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環境好、生產、廢品率低、操作方便、質量可靠等優點。
控制建筑能耗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歐美等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即開始推廣建筑保溫,經過30年的發展,建筑保溫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比較成熟,大幅降低了歐美國家的能源消耗。從2007年起,我國開始強制推行建筑保溫節能,以達成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之目的。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目標,即到201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單位GDP能耗下降16%;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3.1個百分點,從8.3%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10%的目標。“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更加明確了國家節能減排的決心。STP保溫板采用低能耗零排放加工工藝,對保溫行業的節能減排是個有力支持。STP產品用途適用以新建居住建筑與公共建筑的外墻外保溫工程和既有建筑的外墻外保溫改造工程。4、STP保溫板與粘結砂漿和抹面砂漿粘結強度高,不會出現常規外墻保溫系列出現的開裂、滲水、脫落的現象,使用年限與建筑物同壽命。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