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經(jīng)典、好吃的要數(shù)海蜇了。對,這個種的名字就叫“海蜇”二字。漁民則更愛叫它“面蜇”或“綿蜇”。它的“傘蓋”很光滑,口感脆嫩,但個頭不太大,一般是臉盆大小。
還有一種沙海蜇,漁民稱之為“沙蜇”,它的傘蓋上有很多沙子狀的突起,口感沒什么嚼勁,略遜一籌。但它個兒大,大個兒的能比一張桌子還大,要兩個人用力才能拉上船。而且數(shù)量遠遠多于面蜇,所以市場上廉價的海蜇,大多是沙蜇。
此外,我國的食用海蜇還有葉腕海蜇、擬葉腕海蜇、黃斑海蜇。它們的捕撈量較小,市場上還是被面蜇和沙蜇統(tǒng)治著。
近年來,新聞經(jīng)常報道海里的水母泛濫成災(zāi),很多人納悶:派漁船過去撈來吃就好了,怎么還會成災(zāi)呢?
我覺得問這個問題的人你不要激動,你要想一想,漁民不傻的。
首先,泛濫的水母不一定是適合食用的種類。就算是食用的海蜇,漁民也不一定會去撈。因為海蜇撈上來要馬上處理,否則就變質(zhì)。所以漁民一般只在近海捕撈,撈完了立刻回岸卸貨。
遠海的海蜇再多,來回耗費更多油錢不算,海蜇還會變質(zhì)。而且處理海蜇需要特殊技術(shù),只有少數(shù)漁民從事這個行當(dāng)。普通的漁民在撈魚時若撈上海蜇,也會扔回海里,因為沒法處理,又占地方。
漁民要少量多次地把海蜇運回岸邊,如果一次捕撈過量海蜇,很容易壓壞、變質(zhì)。番茄海蜇是廣東省傳統(tǒng)的漢族名菜,屬于粵菜系。若用手拉海蟄時感覺堅韌,硬性過度,為老海墊,質(zhì)量較次手搓易破碎,發(fā)軟,彈性差者,為劣質(zhì)品。將鮮活的海蜇去頭,切成一塊塊方子,每塊500克左右,浸泡在冷水里,稍加點醋,時間不少于2h,主要目的是去除腥味,然后將浸泡過的海蜇切成1cm大小的方丁,加適量的米醋、麻油、細鹽、味精、大蒜末、香菜末拌勻,其口感非常美妙。
做法
燒熱菜鍋放素油,將經(jīng)過浸泡、充分洗漂干凈、切成片狀的海蜇倒入鍋內(nèi)后,加少許姜末、糖、黃酒、蔥末和適量醬油調(diào)味、除腥。而后,添加已洗凈切成片狀的番茄(或番茄醬),旺火快炒3-4秒。再加濕淀粉少量,拌炒均勻。待汁稠濃時,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