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純電動汽車在電動汽車中發展時間長。自19世紀90年代美國人制造出世界上輛純電動汽車以來,20世紀初次達到生產高峰,占領了40%的汽車市場。后來由于電子啟動器的發明以及純電動汽車動力性差的原因,在30年代中期結束了早期的純電動汽車生產而進入燃油汽車的時期;1974年-1975年和1979年-1982年歐美兩次能源危機推動純電動汽車的研制重新進入高峰。這一階段汽車電力電子學尚未建立,既沒有完善的科學理論做指導,更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汽車電力電子裝置可供采用。特別是,當時僅有鉛酸蓄電池可供使用,而鉛酸蓄電池體積大、質量重,能量密度小、功率密度低,充電時間長,每次充足電后續駛里程較短,再加上電力傳動系統的制造成本過高等因素困擾,1997年以后絕大多數公司對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同級別車,使用過程的能耗費用低于車。當然還存在技術瓶頸和若干問題。我國純電動汽車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了90年代掀起了一股電動汽車熱,部分高校、汽車研究所以及生產企業聯合開發充電電池和純電動汽車,并取得了一些成果。2001年,我國確立“十五”國家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項目,明確了我國的電動汽車戰略發展基本原則,即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居首位、第二為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兼顧一下,提出“三橫三縱”研發布局,。
從環保、技術與能源安全等角度出發,范圍內掀起汽車電動化浪潮。汽車電動化是未來智能出行的基礎,在滿足節能環保的要求上,新能源汽車同時也是未來承載各種核心智能技術應用的主要載體。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的產業賽道,將形成整車制造與核心零部件共舉的新型產業格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由頂層技術、上游材料端、中游核心裝置部件和下游整車及后市場構成。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只有傳統汽車20%,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是價值所在,整車環節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傳統車企發動機技術優勢不再,傳統車企供應鏈整合優勢不再,使得我國在汽車工業方面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可能。新能源汽車發展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