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日本經濟新聞》12月12日報道稱,在全球范圍競爭日趨激化的人工智能(AI)研究領域,美國和中國這2強的存在感正在加強。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分析顯示,從主要國際學會的發表成果來看,中美占據壓倒性優勢,同時兩國的聯合研究報告也在增加。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此外,還出現了中國企業向美國大學提供研究投資的案例。
日本政1府將AI定位為增長戰略的支柱,但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進展緩慢。要卷土重來,或許需要根本性的應對措施。
智能制造與工業機器人聯手推動中國產業
我國目前正從勞動密集型向現代化制造業方向發展,振興制造業、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生產手段必然要經歷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變革。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如何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已經成為不少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機器人使用的驅動裝置主要是電力驅動裝置,如步進電機、伺服電機等,此外也有采用液壓、氣動等驅動裝置。作為先進制造業中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自然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
工業機器人
戴沃爾提出的工業機器人有以下特點:將數控機床的伺服軸與遙控操縱器的連桿機構聯接在一起,預先設定的機械手動作經編程輸入后,系統就可以離開人的輔助而獨立運行。該專利的要點是借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種機器人還可以接受示教而完成各種簡單的重復動作,示教過程中,機械手可依次通過工作任務的各個位置,這些位置序列全部記錄在存儲器內,任務的執行過程中,機器人的各個關節在伺服驅動下依次再現上述位置,故這種機器人的主要技術功能被稱為“可編程”和“示教再現”。
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例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單裝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業等部門中,完成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或工藝操作。”在畠山剛看來,從精工手表到今日的3C和汽車零部件行業,愛普生工業機器人對于“精度”的熱情從未退卻。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在機械手和操作機的基礎上,采用伺服機構和自動控制等技術,研制出有通用性的獨立的工業用自動操作裝置,并將其稱為工業機器人;60年代初,美國研制成功兩種工業機器人,并很快地在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196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用21臺工業機器人組成了焊接轎車車身的自動生產線。此后,各工業發達國家都很重視研制和應用工業機器人。愛普生機器人機器人成為時髦話題,中國自然是這場風暴的“風眼”。